少一些“过程性虚功”
发布时间:2025-07-30 10:13: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过程性虚功”问题在“虚”,表现为刻意在过程上兜来转去,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成效不佳,沦为形式主义“花功”,不仅徒增负担,更妨害工作大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时间精力要用在重点方面。一旦舍本逐末,在形式主义方面用力,只会徒劳一场。
“过程性虚功”首先是工作作风的问题,只追求过程“隆重”,不在乎结果如何,说到底是干事观、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是作风漂浮的一种表现。要破除“过程性虚功”,就必须在“实”字上用力。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少绕弯子、少兜圈子,不求“过程上好看”,但求“实打实地干”。要锚定“出一分力得一分效”的目标,把功夫用对地方,不在过程上使虚功甚至做无用功。
其次,“过程性虚功”缺乏“实”的底气,是能力不足的一块“遮羞布”。因为能力不足,对政策把握不精准,工作思路不正确、方法不科学,所以只能在过程上“造势”,使得看起来“重视”和“隆重”,殊不知是“瞎指挥”“打乱仗”。一番折腾,劳心费神而收效甚微。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硬伤”,就要先行一步,强化政策理论、专业技术等的学习,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尤其作为领导干部和业内专家,更需提升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指导路径不错、方法精准有效。面对“复杂工程”,要做好前期推演和研究论证,思考、总结、优化工作方法,坚持先试点再推开,避免反复折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此外,“过程性虚功”与考核评价机制也不无关系。有的考核“不看疗效看广告”,以过程痕迹多少来评判成效好坏,无形中树立了重痕不重绩的评价导向,让“结果不重要,过程很重要”成了群体共识,甚至将“过程至上”奉为圭臬,滋生形式主义的“过程竞赛”。要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给“过程性虚功”设设卡。树立“重过程更重结果”的鲜明导向,不仅看干了什么,更要看干成了什么。要综合考量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要素,以及整体效率高低、最终质量优劣等,从单一维度转向多重维度的评判。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用好监督惩戒机制,对一味使花招、玩虚功、增加基层负担等反面典型予以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严肃追责问责,推动形成求实、务实、尚实的良好风气。(砚山县纪委监委特约网评员:何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