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烟火里的“暖心厨娘”以餐饮为桥,架起爱心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30 14:59: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记寻乌县新桥大酒店总经理潘彩霞
在赣南大地的群山环抱中,寻乌县的烟火气息里,有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潘彩霞。她用三十余年的光阴,在餐饮行业书写传奇,更以滚烫的赤子之心,在社会责任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从1980年参加工作的青涩职员,到1995年下岗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再到如今执掌多家餐饮企业、身兼数职的行业领军者,她的人生轨迹,恰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奋斗者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女性企业家精神的生动注脚。
从下岗创业到餐饮标杆:奋斗路上的铿锵玫瑰
1980年,18岁的潘彩霞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15年后,国家体制改革的浪潮袭来,她成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那时确实迷茫过,但我骨子里不服输。"回忆起当年的转折,潘彩霞曾这样说道。正是这份不服输的劲头,让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自主创业。
1995年,潘彩霞在寻乌县城创办了新桥酒楼二部,从此与餐饮行业结下不解之缘。创业初期,她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每天凌晨五点多就去市场采购食材,晚上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才能休息。"食材是餐饮的生命线",这是潘彩霞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她坚持亲自把关,甚至在厨房安装了实时监控,让顾客吃得放心。
“做餐饮,良心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潘彩霞日常对后厨的叮嘱。她给后厨定下规矩:隔夜的青菜绝不上桌,变质的肉类直接销毁,连洗碗的水温都要严格控制。有熟客劝她:“差不多就行,客人也吃不出来。”她却瞪起眼睛:“我吃得出来!我的招牌不能砸!”正是这份较真,让新桥酒楼的口碑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2011年,当“新桥大酒店”的鎏金招牌在县城新区点亮时,潘彩霞站在门口,悄悄抹了把眼泪——从十几平米的小门面到上千平米的大酒店,她走了整整十六年。
如今的新桥大酒店,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酒楼。旗下三家门店星罗棋布,90多名员工里藏着3位国家级青年烹饪艺术家,10位高、中级厨师每天在后厨上演“舌尖上的魔术”。2006年,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桔乡庆丰宴”在赣州市客家餐饮大赛上一举夺得特金奖,在潘彩霞的带领下,新桥餐饮屡获殊荣:全国"光彩之星"、赣州市"文明单位"、"餐饮名店"、"先进纳税大户"......这些称号背后,是潘彩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餐饮,良心比口味更重要。"她要求采购部必须与本地农户签订直供协议,每批食材都要留存样本检测;员工培训时,第一课永远是"诚信经营,杜绝缺斤少两"。这种近乎严苛的标准,让新桥成了寻乌人心中"放心餐厅"的代名词。
大爱无疆的社会担当:用真情温暖人心的“潘妈妈”
"贫时不忘学,富时不忘本",这是潘彩霞的人生信条。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她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潘妈妈,我考上大学啦!”2021年夏天,寻乌中学的刘钊捧着录取通知书冲进新桥大酒店,紧紧抱住潘彩霞的那一刻,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襟。谁能想到,这个阳光开朗的少年,曾因父母双亡、爷爷病重,差点辍学去工地搬砖。2016年,潘彩霞在一次助学调研中听说了刘钊等七名孤儿的故事,当天就赶到学校,当着校长的面拍了胸脯:“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我包了!”
这一包,就是整整七年。潘彩霞累计为这7名学生投入77万元,不仅承担了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更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年过年,她都会为孩子们准备年夜饭和新衣服;寒暑假,她会邀请孩子们到家里做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她的关爱下,这些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潘妈妈"。
如今,受资助的孩子们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赖玲利就是其中之一,她8岁时父母离异,跟着父亲艰难生活,高中时差点退学。在潘彩霞的资助下,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在一家企业担任要职。"潘妈妈不仅给了我上学的机会,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现在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也会尽己所能去帮助,这是对潘妈妈最好的回报。"赖玲利动情地说。
这份爱,其实早已超越血缘的边界,蔓延到更广阔的天地。从2011年起,每年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潘彩霞都会带着米、油、棉被等物资,走访寻乌敬老院、项山敬老院,陪老人们包饺子、话家常,累计投入10多万元。文峰乡的贫困户钟大姐至今记得,刚到酒店时她连燃气灶都不会用,潘彩霞安排厨师长手把手教她,如今她已成了后厨的得力干将,还买了新房。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时,潘彩霞的行动更快。她第一时间关闭堂食,组织员工捐款近2万元,又四处联系采购渠道,捐赠口罩1万多只。2022年深圳疫情紧张,她连夜组织员工打包香菇、木耳等寻乌特产,价值52800元的物资装满了整整三辆车,发车时她站在路边说:"深寻一家亲,我们共渡难关。"2017年赣南救援队成立,她一次性捐赠12万元用于购买救援车和装备;2023年国家鼓励生育三胎,她给生育三胎的员工每户奖励2万元,已有五对夫妇领到奖金......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责任"二字的注解:"企业赚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理应反哺社会。"
2025年7月,潘彩霞被评为"江西好人",颁奖词里说她"用灶台温暖人心,用大爱点亮生活"。站在领奖台上,她想起1995年那个下岗的清晨,想起第一次领到营业执照时的激动,想起孩子们喊的第一声"潘妈妈"......这些片段串联起她的人生,也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客家文化的传承者:让非遗美食香飘更远
“这豆腐渣要发酵三天三夜,温度必须控制在25度,少一分则生,多一分则酸。”在新桥大酒店后厨里,潘彩霞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做客家豆腐渣。2023年,她被确立为寻乌县卜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赣州市客家豆腐渣非遗项目传承人,这份荣誉让她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留住客家味道,潘彩霞花了十年时间,走遍赣南的山山水水,寻访老艺人,记录老菜谱。她带着厨师团队复原了“八盘四碗”,把即将失传的“卜圆”手艺搬进酒店后厨,让客人能亲眼看到客家酿豆腐、黄元米果的制作过程。有位80岁的老华侨来店里吃饭,吃到一口客家酿三宝,当场就哭了:“这是我小时候的味道啊!”潘彩霞握住老人的手说:“大爷,只要我这店在,这味道就不会变。”
如今的潘彩霞,依然保持着每天到厨房转转的习惯,只是脚步慢了些,笑容多了些。她常对员工说:"做餐饮就像熬汤,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她人生的写照?从下岗女工到行业标杆,从企业家到慈善先锋,她用三十年的时间证明: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有向上的力量、向善的温度、向新的勇气。
当暮色降临,新桥大酒店的灯光次第亮起,温暖了寻乌的夜空。在这里,每一道菜都有故事,每一份服务都有温度,每一次创新都有传承。潘彩霞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她留下的思考,早已超越了餐饮行业: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如何兼顾远方与脚下?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我们怎样平衡索取与给予?或许,答案就藏在她常说的那句话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爱有多深,收获就有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