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铁人四项” 让激情在汗水中燃烧

发布时间:2025-07-31 10:48: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匠心检测,勇攀高峰”!

“检测筑匠心,技能创未来”!

“磁浮先锋,赛验真功”!

随着一声声激情澎湃的赛前口号,四川铁锐信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们已迫不及待大展身手。

拉开帷幕

7月的四川成都青白江,是“古韵、开放、绿意”,是“酷暑、汗水、比拼”,是“激情、欢乐、收获”。近日,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公司所属7个子公司的30余名选手齐聚蓉城,比拼试验检测技能。在开幕式嘹亮的号角声中,2025年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技能大赛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大楼拉开帷幕。

集体合影

本次大赛包含理论考试和技能实操,理论占比30%,实操占比70%,实操包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拌合物性能试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水泥的比表面积试验、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4项实操竞赛,团体及个人均要完成4项内容。竞赛过程包含裁判人员、场地技术负责人及助理、其他赛务技术保障人员、各参赛代表队联络员,为整个竞赛保驾护航。

群雄角逐

“耳熟能详的铁人3项是体育运动中极具挑战力的,对我们工程试验检测员而言,本次竞赛内容堪比试验检测的铁人4项”,检测公司参赛选手杜航赛后满头大汗,“因为这4项既有毫厘之争的沉着冷静,也有力拔山兮的洪荒力量,是时间与技术的赛跑,更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

检测公司参赛团队合影

实操竞赛科目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拌合物性能试验。本科目要求通过科学方式确定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材料的比例,以保证混凝土硬化后的强度、耐久性等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规定标准。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工程质量达标,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确保施工具备可行性,满足工程对耐久性的要求。

科目一试验

“实操前我们要对规范极其熟悉,同时依靠往常经验对现场原材料砂、石、水泥、外加剂等设计出合理配合比”,参赛选手王可龙跟大家分享经验,“本次试验分为坍落度140mm±10mm及200mm±10mm,我们需要长期积累经验才能拌制出对应的坍落度,超出范围差一点也不行”。

实操竞赛科目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本科目要求通过试验测定土的液限、塑限及塑性指数。其主要作用是划分土的类别,判断土的工程性质,指导工程施工,分析地基稳定性。

科目二试验

“凭借多年来对土拌制的感觉,调出液限附近的土,控制在17mm左右,根据拌制的三个土,4mm以下,9mm-10mm,17mm左右画制曲线,”参赛选手李静跟大家分享经验,“得出土的液塑线后,在试验中要保证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相近,这里是扣分项”。

实操竞赛科目三,水泥的比表面积试验。本科目是通过试验衡量水泥颗粒粗细的重要指标,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水化速度越快。其主要作用是反映水泥的细度与活性,控制水泥的质量及性能,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提供指导。

科目三试验

“这个实验对总量把控很严格,需要通过计算准确称量出标准水泥或试验用水泥的质量,必须精确到0.001g”,参赛选手李豪秦跟大家分享经验,“在测定试验用水泥的比表面积需要做两组平行试验,两次结果不能超过平均值的2%,在每次试验时按压装料筒的力度要保持一致,涂抹凡士林的均匀程度保持一致,手不能抖,稍有偏差就会扣分”。

实操竞赛科目四,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本科目需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此判断钢筋能否长期处于稳定环境中。其主要作用是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验证施工质量等。

科目四试验

“我在试验前有个习惯,就是务必要把这个试验的规范读懂,并理解透彻,熟记于心,包括规范中小字部分,我认为这是做好试验的基本准则,”参赛选手党政在分享感悟时说道,“练习-总结-再练习-再总结,这些试验需要的不仅仅是仔细,还包括多年试验积累的技巧和灵感,如土的含水率、比表面积,在不断练习后,让规范不断从大脑刻在我们的肌肉记忆里,量变总会引起质变”。

收获喜悦

“赛场一分钟,赛下十年功,精准科学的检测是选手们背后日复一日的付出与沉淀”,带队老师王辉燕指着旁边参赛选手湿透的衣服说道,“这种勇攀高峰昂扬拼搏的模样最可爱,这才是青年人才积极向上的最佳表现”。

赛场上选手们创新突破、实干笃行,进一步激发苦练技术本领、强化专业能力、勇于创新突破,做到精益求精,真正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经过6天的赛前集训和3天的技能竞赛,四川铁锐信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选手们在这次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取得综合成绩个人一等奖、团体优胜二等奖。

综合个人一等奖(左四)

团体优胜二等奖(右一)

这次竞赛进一步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凸显了“技能成才、技能强企、技能报国”,发挥了职业技能竞赛在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四川铁锐信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引领带动一线技术岗位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陈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