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讲台到经纬课堂——邹慧娟老师的教育初心与深耕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31 14:34: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从晨曦微露的乡村校园,到书声琅琅的县城中学课堂;从守护懵懂孩童的班主任,到引领学生探索大千世界的地理教师——这条看似寻常的职业轨迹,于邹慧娟老师而言,却是一场跨越地理疆界与心灵维度的深情跋涉。她用六年扎根泥土的坚守,滋养着乡村教育的幼苗;又以不懈的求知与赤诚,在县城讲台上描绘出山川河流的壮阔。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无数年轻的心田。
邹慧娟老师的教育故事,始于那片生养她的乡土。师范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学校,不仅成为一名教师,更挑起了班主任的重担。那时的她,不过是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孩子,却要成为几十个孩子的“主心骨”。在乡镇的五年,是艰苦交织着温情的五年:校舍简陋,资源有限,不少孩子的身后,是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年迈的祖辈。班主任的工作远不止教学,她更成了孩子们生活上的照料者、情感上的依靠。在乡村,教师从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盏灯、一个温暖的“家”。这五年的班主任生涯,磨砺了她的意志,更在她心底种下了沉甸甸的责任——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负责。
在乡村扎实耕耘的第六年,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折点悄然而至:她通过努力考入隆回县紫阳中学。有次批改作业,女生小琪在地理练习册的空白处写下:“我妈说地理不重要,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邹慧娟老师没有在作业本上写评语,只是在第二天上课前提了个问题:“谁知道县城的老电影院为啥建在十字路口?”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她笑着解释:“这就是地理呀——交通便利的地方人流量大,适合建电影院,就像山里的人家总住在有泉水的地方。生活里处处都是地理,它不是要你背多少知识点,而是帮你看懂过日子的道理。”为了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白天,她虚心向地理组的前辈请教,追着探讨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晚上,她一头扎进地理专业书籍与图册,恶补理论知识,对着电脑一遍遍练习课件制作与多媒体操作。讲解“中国的河流”“地形地貌”时,她总会自然融入乡村生活的真实见闻:家乡小河四季的枯荣变化,屋后小山的形态特征,田埂上土壤的纹理差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鲜活例子,瞬间拉近了抽象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地理课堂盈满生活的温度。“邹老师讲地理特别‘接地气’,好像那些山山水水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们总这样评价她的课。
站上县城的讲台,视野更开阔了,资源更丰富了,但邹慧娟心中那份源于乡土的教育初心从未改变。她不仅教授地理知识,更努力在课堂中播撒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的种子。讲解“人口迁移”章节时,她没有停留在冰冷的数据上,而是动情地讲述起自己教过的乡村留守儿童的故事。她带着学生分析城乡发展的差异与机遇,引导他们思考:宏大的人口流动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聚散离合,是区域发展的现实图景。她鼓励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打量世界,用温暖的心关怀他人——她的地理课堂,既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沃土。
她组织学生开展乡土地理调查,追踪家乡的环境变化;讲到可持续发展时,引导大家讨论如何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做起,守护身边的生态。她希望学生们学到的不仅是经度与纬度,更有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责任。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邹慧娟老师常以这句诗自勉。她觉得自己就像那朵微小的苔花,生于乡野,长于平凡。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讲台前无数个挑灯钻研的夜晚,是面对每个学生时倾注的真诚与耐心。从乡间小路到地理经纬,变的是环境与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是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
她的故事,是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教师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如散落在乡野与城市角落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未来的璀璨星河。在教育的广袤原野上,邹慧娟老师依然步履坚定,用知识与爱心继续丈量着地理的经纬,也描绘着更多孩子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