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青春 · 仁心与光同行

发布时间:2025-08-01 09:00: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青春的赛道铺展向前,每个身影都在奋力奔跑,以各自的方式丈量时光。在南昌大学这片葱郁的园地里,三位年轻的医学生,如同三束不同轨迹的光,执着地雕刻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以行动书写着滚烫的医路篇章。

一、夜深灯明,医路初心

夜深了,窗外的灯光渐渐稀疏,宿舍里只剩下台灯微弱的光。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孙铭哲坐在桌前,翻开笔记本,想记录下这些天作为医学生的点滴感悟。作为一名大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他常常在这样的时刻反思自己的选择,也常常在这样的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

医学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从清晨的解剖课到深夜的实验室,从背诵晦涩的医学术语到面对复杂的病例分析,每一天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尽头的山峰。夜深人静时,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医学?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想帮助更多的人。我想用我的知识和双手,去减轻病人的痛苦,去守护他们的健康。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每一次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都会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医学是一条永不停歇的修行。它教会我耐心,教会我坚持,也教会我如何去爱。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愿意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医者篇章。或许有一天,我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努力,都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温暖和光亮。

二、一次微光一次论坛

在南方消化论坛2025年主会场里,周围是鼎沸的人声,专家们彼此熟稔地寒暄,笑声与讨论声如同浪潮。来自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欧阳浩欣捏紧了手中印刷精美的会议指南,指尖微微沁出湿意,感觉自己不过是一粒被巨浪卷来的沙砾,渺小又沉默地沉没于这片浩瀚的学术汪洋之中。

直到那场消化内科微生态专场报告开场。讲者声音低缓,却在瞬间压住了所有窃窃私语。屏幕亮起,不再是曲线与柱状图,而是一副放大十万倍的肠道黏膜全息投影:黏液层薄如蝉翼,菌群排列成一座座微缩森林,双歧杆菌像莹白蘑菇撑伞,而致病的大肠埃希菌则披着血红鞭毛,如风暴般撕开菌膜,露出下方斑驳的炎症创面。那一秒,空气仿佛被抽成真空,只剩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居民”在暗处厮杀。身旁一位白发教授默默摘下眼镜,指尖轻颤,镜片上的雾气像一声叹息。我第一次真切感到,“菌群失衡”四个字不是考点,而是无数患者腹痛、便血、消瘦的源头;每一次粪菌移植的决策,都是在悬崖边为生命重新布阵。原来我们写在纸上的每一行方案,都踩在一座看不见却波涛汹涌的宇宙之上。

回程的高铁在暮色里疾驰,窗外南昌城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如同星河垂落人间。论坛上那血管狰狞的全息影像、前辈们眼中不熄的探究之火、以及那声穿透迷雾的“年轻人”,如同几枚灼热的火种,已悄然落入我意识的土壤。列车无声滑入站台,站台上白亮的光瞬间涌满车窗。论坛的光,前辈的暖,已熔铸成我心底一点初燃的星火——纵然此刻微弱,却已足够照亮脚下通往病房与实验室的路。

图为欧阳浩欣参加南方消化论坛

三、临床实习初体验

步入诊室,临床实践的深度陡然提升。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授权下,来自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葛鑫怡开始系统学习查阅庞杂的电子病历系统。这绝非简单的信息浏览,而是一场思维训练:如何在纷繁的检验结果、影像报告与病程记录的海洋中抽丝剥茧,逐步构建起关于患者病情的立体认知图景。每一次点击、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学习解读疾病的密码,串联起散落的线索,拼凑出完整的病理拼图。

然而,比解读数据更核心的修炼,是与患者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当老师鼓励我首次尝试独立询问病史时,紧张感常常让我的提问显得生硬、不够流畅,甚至遗漏关键信息。老师并未苛责,而是在每次问诊后耐心与我复盘:为何某个症状需要深挖细节?当患者表述模糊不清时,如何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引导?如何从患者独特的生活背景、工作环境甚至饮食习惯中,探寻疾病可能的诱因?这些复盘,如同一次次精准的导航,修正着我问诊的方向和深度。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我逐渐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冰冷的检验单和影像报告只是无声的符号,唯有通过医者耐心的倾听、真诚的叩问和温暖的关怀去激活,那些沉默的数据才能真正串联起来,最终拼凑出病痛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及其所处的完整生活图景。

图为葛鑫怡诊室学习情形

在这条永不停歇的青春赛道上,他们正用炽热初心,共同谱写生命至上的壮丽诗行。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孙铭哲、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欧阳浩欣、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葛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