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融燃爆暑期 虎溪“15分钟文化圈”里,幸福生活“圈”不停

发布时间:2025-08-01 09:16: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夏日的虎溪,蝉鸣里藏着别样的热闹。在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一场关于生活温度的悄然升级,正随着暑期的脚步铺展开来。当“15分钟”成为丈量幸福的标尺,当高校的青春气息与社区的烟火气相遇,一幅“校地共融、艺润虎溪”的民生图景,正被细细描摹。

这里的巧思,藏在对资源的盘活里。虎溪街道深知,辖区内7所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滋养生活的沃土。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大学等60余支由高校师生组成的队伍,如涓涓细流汇入12个(村)社区,80余场活动像夏夜的星子,点亮了2000多名居民的日常。15分钟的距离,从此不再是物理上的短途,更成了连接“需求”与“满足”的纽带——下楼散步的功夫,或许就能撞上一场音乐会,转角遇见一堂非遗课,让“家门口的幸福”从愿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真实。

文化的浸润,总在不经意间抵达心底。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带着红岩精神的底色走进社区,将高雅艺术送到居民们的家门口。居民们忽然发现,那些曾觉得“高高在上”的艺术,原来可以如此亲近,像一杯清茶,在寻常日子里留下余味。而重师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师生们,则带着年轻人的热忱踏遍街巷,寻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五万余字的档案、一张张手绘的非遗地图、一帧帧鲜活的影像,不仅是对传统的记录,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少年对文化根脉的好奇之门。在这场双向奔赴里,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参与、能传承的生活质感。

成长的关怀,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暑假里的孩子,总让家长多一份牵挂。虎溪街道悄悄架起了一座“桥”——重师校团委的“空中课堂”上,500多个孩子与大学生结成对子,屏幕内外的互动让学习变得有趣;重庆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在社区广场上讲起寓言故事,孩子们的笑声里,藏着暑期“第一堂成长课”的生动;重庆警察学院的师生们把《红岩》搬上社区舞台,角色扮演里,革命先辈的故事悄悄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扇舞漆韵,童心绘传承”亲子艺术研学活动中,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传统,古朴的漆艺中,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这些细碎的温暖,像夏日的荫凉,无声无息却恰到好处,让成长的路上多了份笃定。

“以前暑假,孩子闷在家里,我们上班都不安心。现在好了,老人能听场音乐会,孩子能学画画、听故事,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居民周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虎溪这口“文化锅”,炖着的不仅是活动的丰富,更是民生的温度——它懂得老人对精神滋养的期盼,明白孩子对成长陪伴的渴望,更知道每个家庭对“幸福”最朴素的向往。

如今,这场暑期的“文化之约”仍在继续,而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季节。虎溪街道正以“15分钟文化圈”为支点,撬动着更广阔的民生图景:未来,这里会有更多元的课程、更普惠的服务、更长久的陪伴,让“步行一刻钟,幸福一整天”成为365天的日常。这不仅是虎溪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是街道以文化惠民书写民生答卷的生动实践——用精准的服务回应需求,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让每一份平凡的日子,都能在“15分钟”的半径里,圈住稳稳的幸福。(邓黎明、卢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