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上农耕:西华师范大学学子在神隍垭村的文化传承与实践课

发布时间:2025-08-01 17:40: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7月30日清晨,阆中市神隍垭村学耕园里草木凝露,连片田畴在熹微晨光中舒展绿意,一派生机盎然。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红心向党,研路同行”研究生实践团队携手音乐舞蹈学院“艺心向党”实践团队踏着晨光走进田间,以一场融合劳作体验、文化传承与生活实践的农耕活动,在泥土芬芳中触摸农耕文明根脉,在协作互动中厚植乡土情怀,让青春在基层沃土中绽放。

晨光里的丰收序曲:田间采摘话农桑

天微亮,志愿者们在西华师范大学驻村干部何东老师的带领下,手持竹篮穿梭于学耕园的田垄间,有条不紊地采摘成熟的蔬菜瓜果。志愿者们分工合作,将饱满的豆角成串收割,分拣辣椒、搬运冬瓜的身影在田间交织,欢笑声此起彼伏。不到两小时,数篮带着晨露的新鲜果蔬便整齐码放于田边,为当日的“农耕共享宴”备足了原生态食材。

农具与节气里的农耕智慧:古今对话悟传承

上午九点,暑气渐升,村书记岳猛德带着志愿者们来到学耕园的“农耕文化角”。犁、连枷、背架子等传统农具陈列有序,岳书记逐一讲解其构造与用法:“这把木犁看着简单,实则讲究‘犁深三寸’,既能翻松土壤又不损伤作物根系;那把镰刀的弧度是老辈人根据稻穗高度打磨的,割起来又快又省力。”志愿者们轮流上手体验,抚摸着农具上被岁月磨出的包浆,仿佛触摸到了祖辈们“日出而作”的生活印记。

随后,一场“二十四节气与农耕实践”专题讲解接续展开。岳书记结合学耕园作物生长周期,详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等农谚的实践意义。“比如咱们刚摘的豆角,正是‘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时长得最旺盛,这都是老祖宗顺应天时的智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王佳琪边记录边交流:“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把节气规律与土壤温湿度监测相结合,说不定能帮村民提高产量。”古今智慧的碰撞,让农耕文化传承更添时代活力。

柴火灶台边的乡间味:协作共享劳动果

正午时分,学耕园露天灶台升起袅袅炊烟。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清洗上午采摘的果蔬,处理村民自家养的土鸡,流程井然。“柴火鸡要先用菜籽油炒出鸡油香,再加入本地辣椒和茄子焖煮才够味!”神隍垭村副主任邓银萍手把手指导,志愿者们围在灶台边认真学习,之后便动手实践起来。

一锅香气四溢的柴火鸡端上桌,志愿者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这鸡肉香得很!蔬菜带着清甜味,都是自己种的、自己摘的,吃着特别踏实!”村副书记邓泽凡夹起一块茄子,笑着对志愿者说:“年轻人肯放下书本握农具,主动传承老手艺,就是对农耕文明最好的守护。”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这顿饭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从书本走向生活。“以前在实验室做实验,现在在田间‘做实践’,才真正明白‘农为邦本’四个字的分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赵晨曦说。

本次农耕实践活动,是西华师范大学学子扎根基层、传承文化的生动实践。通过田间劳作、农具认知、节气学习与美食制作,青年学子不仅体验了农耕的艰辛与乐趣,更在泥土中读懂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当代价值。正如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所言:“青春的成长,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让双脚沾满泥土,让理想扎根大地,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读懂中国三农,用真才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作者:宋莹怡  供图:刘航麟、赵晨曦、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