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逆行 乡野筑梦——记邵东市第四中学陈平魁老师

发布时间:2025-08-04 10:06: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普遍认知下,选择从城市回到乡村,往往被视为一条“逆行”之路。但对于生长在偏远小山村的陈平魁老师而言,这条“逆行”之路,却是他践行初心、回报桑梓、投身国家乡村教育振兴伟业的坚定选择。

一、颠沛流离的烙印:埋下反哺的种子

陈老师的童年烙印着邵东山村的贫瘠与动荡。生于斯长于斯,困顿的家境让他早早尝尽漂泊艰辛。这份颠沛的经历沉重而珍贵,使他切肤体会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与现实无奈,更深刻认识到:教育匮乏是乡村发展的最深痛点。走出大山求学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更在心中埋下誓言——定要以所学回报乡土,赋予更多孩子改变命运的力量。

二、学成时刻的“逆行”:研究生的乡土情怀

怀揣改变命运的信念,陈老师以非凡毅力攀越知识高峰。2013年完成研究生学业之际,优异的学历为他铺就通往都市的坦途。然而面对繁华机遇,他的目光始终凝望故乡——最终在众人不解中毅然放弃城市光环,以研究生之姿重返邵东乡村,成为普通教师。这场深情"逆行",是赤子对乡土最厚重的反哺。

三、知识赋能,扎根振兴:研究生教师的担当与作为

陈老师的回归,绝非一时热血。他带着研究生的视野、思维和专业素养,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中,展现出超越普通乡村教师的独特价值与担当。

1.高起点育人,点燃梦想:他深厚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思维,为乡村课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他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化作生动的教材,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知识不仅能让你走出大山,更能让你有力量回来改变大山。”他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和困境学生,用耐心、理解和专业的心理疏导,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

2.教研引领,提质增效:陈老师充分发挥其研究生层次的教研能力。他主动参与学校教研,带头钻研教材教法,积极探索适应乡村学情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缩小城乡数字教育鸿沟,引入优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他撰写教研论文,分享乡村教育经验,为提高区域乡村教育质量贡献智慧。

3.立足乡土,服务振兴:陈老师深刻理解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他不仅教书育人,更思考如何让教育服务于乡村发展。他尝试开发融入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他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有所成的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他身体力行地证明,高层次人才扎根乡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4.坚守信念,无问西东:乡村教师的岗位,意味着清贫、坚守与无数琐碎的付出。面对条件的艰苦、与城市生活的落差,陈老师从未动摇。“研究生学历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了我多少选择,而在于我可以用它在哪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份源自心底的信念和对乡土深沉的爱,支撑着他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三尺讲台,将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乡村教育和振兴事业。

在邵东的青山绿水间,这位“研究生教师”的身影,已然成为一面旗帜,昭示着:乡村教育的振兴之路,需要更多像陈老师这样有学识、有情怀、有担当的“筑梦人”坚定前行!他的光芒,将持续照亮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