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向东街,一条穿越时光隧道的老衔
发布时间:2025-08-04 10:06: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向东街躺在新化县城的东边,依偎在资水河畔。街上的青石板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雨天里泛着幽幽的光,倒映着两旁低矮的木楼。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70后新化乡下人,童年与少年时,向东街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更不晓得向东街的面有着千年的味道。待到青年时,才慢慢地知晓了向东街。
我在16岁那年,和村里一位发小去绥宁走亲戚。当年我们在白溪坐船,沿资水而上,两个半小时左右便达县城大码头。那时的大码头,上下乘客川流不息,十里不同音的乡下俗语在码头上随处可听。水运码头,这一历史的见证者,虽早已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但我还是能感觉出往昔的繁华与沧桑。作为古代资江交通的重要枢纽,它承载着新化乃至整个地区的繁荣与变迁,那份历史的厚重与韵味,却依然让人沉醉其中。
从码头上船后,向东衔便进入了我的视线。那时向东街的各种小吃,在我最初的印象里,还没有我们白溪街上的豆腐炒肉这么有味,特别是客船上的豆腐干钵子饭,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只是向东街上青石板的光滑,却让人引以为傲,因为它沿着宋代的历史车轮,滑到了今天、明天直至千千万万个后天。
后来,资水航运的繁华场面逐步消失。什么船上钵子饭的飘香,也成了一种记忆。由此而来,在县城办事,吃向东街的牛肉面,便成了乡下人来城里的家常便“餐”,也正使资水航运的消失,向东街红烫牛肉面,才正式进入了我的视野。
“不到向东街吃碗面,就枉来新化一趟。”涟源游客杨坤向先生高兴地对我说。是的,向东街不但有牛肉面,而且有杯子糕、油炸粑、新化水酒、新化黄精、新化红茶、白溪豆腐、水车冻鱼等各种特色美食,这些美食,绝对让你迈不动返家的脚步。
新化红汤牛肉面,传统地方特色美食,它以其独特的红油汤底、劲道的面条和香辣的牛肉码子闻名,是梅山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家乡味道,也是许多在外游子的乡愁寄托。
天刚蒙亮,向东街上的“老九面馆”就卸下了门板。店主伍总蒂着伙计们忙开了,汤底,面条、牛肉码子等程序正有条不紊的展开。伍总家的汤头香味,能飘出半条街去。赶早的市民、上学的孩子、晨练回来的老人,都爱在这里吃上一碗。
漫步向东街,仿佛走进了一幅古香古色的历史画卷,斑驳的墙体诉说着数百年的沧桑。在这条充满明清风韵的老街深处,坐落着一座保存完好的传统四合院——“慎德堂”。它偎依向东街,临近资江河,青砖黛瓦间透出晚清建筑的典雅气韵,成为梅山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慎德堂由晚清秀才刘慎德所建,他虽科举未竟,却投身行伍,后归乡购地筑宅,取“慎德”为名,寄寓修身养德之意。这座四合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既有大户人家的恢宏格局,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精巧布局。历经百年风雨,其飞檐翘角、雕花门窗仍保存完好,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时光,碑廊里的古碑、厅堂内的陈设,无不散发着岁月的醇香。
如今,慎德堂已演变为文旅融合的文化地标。瓷器展厅陈列着新化艺术瓷器,民俗场景复原区展示梅山地区的生活用具,名人厅则记录着新化的历史人物。每逢周六夜晚,傩戏、梅山山歌、武术表演在此轮番上演,吸引游客驻足,感受传统建筑与地方文化的双重魅力。
刘家的杂货铺开在街中间,门脸不大,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货物。从针头线脑到油盐酱醋,从文具用品到农具铁器,应有尽有。刘老板是个和善的胖子,总是坐在柜台后面打着算盘。孩子们最爱来这里买糖果,因为刘老板总会多给一颗。
向东街的夜晚是非常热闹的。天一擦黑,街上的红灯笼,在路灯的衬托下,似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以红润的脸色,飘逸的灯姿,迎接远道而来的你。有唱新化山歌的,耍梅山拳术的,搞抖音直播的,应有尽有,各显神通。如果您常来向东街,有机会可欣赏到“湖南剑侠”胡剑锋的武术精彩表演。
向东街,这条承载着几代梅山人记忆的老街,在不断的更新中,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老街的更新不是要抹去历史,而是让记忆在当下焕发新生,让千年文脉在烟火气中延续传承。更是无数人记忆中最温暖的所在。
向东街,一条穿越时光隧道的老街。(彭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