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忠民教授深耕足踝外科二十载:构建科学诊疗体系,共筑足踝健康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08 10:40:57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踝部健康是人类站立和运动的根基,然而,全球约有1/4的人群,正在遭受足踝部疾病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痛苦。但由于足部疾病症状隐匿,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足踝外科主任施忠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足踝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承受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足部与人体的许多器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影响全身。对足踝关节损伤要秉持“早诊早治、精确化诊疗”原则,精准干预“防小患成大疾”。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足踝外科主任施忠民教授
足踝问题非小事,专家提醒:早识别早治疗是关键
足踝虽仅为人体末端的小关节,却承载着行走、运动等重要功能,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生活质量。施忠民介绍,足踝外科是一个以部位为特色的亚专业,涵盖范围广泛,从先天性的足踝畸形,到后天因创伤、运动损伤或退行性病变引发的各类问题,都属于其诊疗范畴。
“在门诊中,拇外翻、平足症、高弓足是最为常见的非创伤性疾病,去年我院足踝门诊量近10万人次,这三类疾病常年位列‘十大常见病种’之中。”施忠民说,很多人往往是出现明显不适后才就医,此时才知晓自己的“脚痛”“脚型异常”是疾病所致,“尤其在暑假,不少家长因发现孩子步态异常、足型与同龄人不同而带其就诊,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健康信号。”
对于普通人如何早期识别足踝问题,施忠民分享了一些实用方法:首先,可以通过观察形态来判断,脱鞋脱袜后让脚在站立的负重状态下拍照,从侧面观察足弓是否存在、脚趾是否倾斜;也可用“湿足法”,将脚沾水后踩在干地板上,平足者的脚印几乎全覆盖,高弓足则脚印中间会有明显断开;其次要留意身体发出的症状信号,比如走路久了脚痛、脚踝肿胀、鞋底磨损异常,或是运动后足踝持续不适,都需要提高警惕,“对于儿童来说,若出现内八字、外八字等明显步态异常,或足型随生长越发异常,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足踝专科检查。”
随着对踝关节扭伤损伤的机制和疾病发展认识不断加强,国际上针对踝关节扭伤等软组织损伤的保守治疗方案也由原来应对急性期处理的“RICE”(休息、冰敷、加压、抬高)、“PRICE”(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POLICE”(保护、适当负重、冰敷、加压、抬高)等方案,逐渐发展为早期治疗结合中长期患者教育的“PEACEandLOVE”(保护、抬高、避免消炎药、加压、认知教育、适当负重、乐观、血液循环畅通、运动训练)方案。
足踝健康关乎日常活动的舒适度与灵活性,无论是发现足型异常、持续疼痛,还是遭遇急性损伤,及时就医都是关键。施忠民强调,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尽早到足踝专科接受专业评估,避免小问题拖成慢性病,才能更好地守护足踝健康,保障生活质量。
构建足踝健康科学诊疗体系,守护“足”够健康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和运动热潮兴起,足踝损伤与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从日常扭伤到复杂的骨折、关节炎,患者对诊疗效果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
谈及当下足踝疾病的特点,施忠民指出,运动相关损伤尤为突出。“现在年轻人‘周末集中锻炼’成常态,平时缺乏运动,突然参与高强度项目,很容易出现扭伤、韧带撕裂,甚至骨折。”他强调,预防这类损伤的核心是“量力而行”:运动前充分热身,有过扭伤史的人需做好防护,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后也要重视放松。对于已有症状的人群,应先明确问题再运动,避免加重损伤。
施忠民教授实施手术
在治疗手段上,足踝外科已从“单纯手术”转向“全程化精准管理”。施忠民介绍,六院足踝外科团队引入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与设备,如数字化足底压力检测仪能静态、动态分析足踝受力分布,帮助判断平足、高弓足等畸形的根源;关节活动度分析仪可量化关节稳定性,为韧带损伤诊疗提供数据支撑;针对康复阶段,免重力跑台则能通过调节负重比例,帮助患者安全恢复行走与运动能力。此外,数字化医疗技术也在深度应用,“通过CT数据建模、3D打印等手段,医生可术前模拟手术方案,提升复杂骨折、畸形矫正的精准度。”施忠民说。
这些技术的落地,依托于团队首创的“足踝外科一体化诊治中心”。“过去患者看完骨科,可能要跑康复科、中医科,重复挂号、奔波楼层,体验很差。”施忠民说,中心将诊断、治疗、康复功能整合在同一区域,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医生能全程跟踪康复效果,调整方案,“目前中心年门诊量超10万人次,手术量约6000例,多数患者通过门诊治疗即可改善,无需手术。”
此外,对于复杂病例而言,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施忠民介绍,人体足踝部位结构繁杂,病症往往并非单一学科所能独立应对,常常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参与诊治。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相关学科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开展多方面的协作。通过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互补,不仅能更全面地排查病因、制定诊疗方案,还能从多个角度为患者提供辅助治疗,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从预防理念到技术创新,从一体化服务到多学科协作,足踝外科的诊疗模式正不断升级。施忠民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数字化应用与学科联动,让更多患者在科学诊疗中实现“足”够健康,从容应对日常行走与运动挑战。
聚焦临床需求,数字技术打造精准诊疗新范式
当足踝外科医生面对一位足弓塌陷的患者,不再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而是通过动态压力检测仪生成的彩色热力图,精准定位受力异常区域时,这背后是科研创新为临床诊疗带来的深刻变革。施忠民主任在谈及足踝外科科研进展时,展现了这个领域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蓬勃活力。
他指出,当前足踝外科的科研重点清晰聚焦在临床最迫切的需求上。由于足踝部包含26块骨头、33个关节、100多条韧带,关节退行性病变与软骨损伤的防治始终是研究热点;而肌腱韧带作为足踝运动的“动力纽带”,其损伤后的愈合机制与修复技术,也是科研人员深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再生医学与数字医疗的融合应用,正推动着足踝诊疗向精准化、微创化转型,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施忠民团队的实践中,数字医疗已形成贯穿“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应用体系。“数字技术在治疗中的应用,更让复杂手术变得精准可控。”他介绍,团队已常规运用机器人导航和术中3D打印导板,在拇外翻矫正、关节置换等手术中,将操作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对于骨骼结构特殊的患者,3D打印的个性化假体能完美贴合骨面,避免传统假体“削足适履”的尴尬。“每个病人的骨骼结构都独一无二,数字技术让我们能真正做到量体裁衣。”施忠民说。
施忠民介绍,团队联合研发的手机APP与轻便传感器,会推送定制化康复方案,患者跟着视频练习勾脚、踮脚等动作时,传感器能实时判断动作是否标准,让原本需要毅力坚持的训练,变成可追踪、可反馈的“数字任务”。施忠民强调,这些技术创新的背后,是足踝疾病数据库的支撑。“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能更精准地预判病情发展,优化治疗方案。”
从实验室里的机制研究,到临床中可触摸的3D模型,足踝外科的科研创新正以看得见的方式,让每一步行走都更稳健、更安心。
打造足踝外科“中国速度”:人才深耕筑基石,让每一步更稳健
从蹒跚学步到稳健奔跑,足踝的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深耕足踝外科领域近20年的专家,施忠民见证了我国足踝外科从起步到追赶,再到部分领域与国际并跑的发展历程。在谈及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时,他的话语中既有对现状的清醒认知,也有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据了解,我国足踝外科起步于2000年左右。经过多年发展,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诊疗水平已能与国际接轨,但整体来看,学科发展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仍较薄弱,这也是未来需要着力突破的方向。施忠民感慨道:“当年一批年轻医生投入这个‘小众领域’,如今已成为各大地市医院的中流砥柱,这种代际传承让学科发展有了底气。”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在施忠民的推动下,其团队从最初的3人发展至23人,并探索出“双向选择+导师制”的特色培养模式:进修医生不再分散轮转,而是固定跟随一位导师,全程参与查房、门诊与手术,在实践中吸收不同医生的技术精髓;针对年轻医生,团队强调先筑牢全科基础,通过三个亚专业组的轮转拓宽视野,再结合个人兴趣确定深耕方向。科研方面,团队将机会公平分配给每位年轻医生,在实践中筛选出兼具临床能力与科研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施忠民积极鼓励年轻医生跨界学习,与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建立联动机制:医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交叉领域,与导师双向匹配后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期间若发现方向不适还能灵活调整。这种模式让足踝外科医生既能深耕本专业,又能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实现全面发展。
对于年轻医生,施忠民的建议朴实而深刻:“首先要热爱这个领域。”足踝外科虽小众,对技术精度的要求却极高,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坚持;其次要打牢基础,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正是对足踝外科的执着热爱,让他甘愿全身心投入这个曾被视为“窄领域”的学科,不断探索突破。
从追赶国际到部分领跑,人才培养始终是我国足踝外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施忠民坚信,随着人才梯队的持续完善和基层诊疗能力的逐步提升,足踝外科将为更多人的健康行走保驾护航,让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