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雪域“枫桥新篇”——巡回审判深耕牧区惠民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8 15:26: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为切实纾解偏远牧区群众“诉讼难、觅法难”之困,将司法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近日,雅江县人民法院巡回审判团队先后深入西俄洛镇、红龙镇、柯拉乡、德差乡等草原腹地乡镇。
此行旨在开展一系列“接地气、解民忧、暖民心”的法治宣传与服务活动,力求将便捷、高效又充满温情的司法服务,零距离送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帐房前、家门口。
促膝谈心听民声,普法解惑零距离
在西俄洛小组的重点放在“倾听”与“交流”上
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
有的仅是真诚的对话
正义雪莲们与乡村干部、老党员、农牧民群众坐在一起
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恳谈会”热络开场
“手机弹出的二维码一定不要乱点”
“娃娃在外面打工是要签好合同哦”
“有纠纷、困难要联系法院,要相信法律是可以保护你们的”
群众“法官接地气”、“法律在身边”的肺腑之言,正是对司法为民初心最生动的诠释,也为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最温暖的注脚。
在高原乡野,正义雪莲绽放于“真诚没有距离”的法治对话之中。
西俄洛乡的实践也深刻表明:普法宣传的生命力在于贴近与共鸣。
党群携手,要素式诉状解民忧
“想打官司,但不会写状子”是不少农牧民群众的困扰,推广便捷高效的“要素式起诉状”自然成了红龙镇当天的重头戏。干警手把手教大家“扫一扫”:“来来来,大家用手机扫这个二维码,常见的纠纷照着模板填清楚就行,很简单了!”
“扫码即得”配合直观“填空”设计,大大降低了诉讼文书门槛,有效驱散了农牧民群众心中对“写状子”的畏难情绪。
推广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当地党员和村干部“人熟、地熟、语言通”的优势。党员们不仅带头学习掌握扫码操作和模板要点,更在乡村微信群积极转发二维码,让智慧司法的便利触手可及。
“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这句经典标语在活动现场得到了生动实践。
法润高原解纷争,双语慧防护万家
柯拉乡巡回点上,巡回团队聚焦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结合藏汉双语,精准把脉当地易发的草场界限、邻里摩擦、小额借贷及牲畜损害等典型问题。
正义雪莲团队选取近期高发的冒充扶贫干部、虚假网络理财、冒充子女紧急求助等典型牧区电诈案例,用藏汉双语进行情景还原式剖析,直观揭露诈骗手法。
寻踪牧野化“欠”结
高原虫草采挖季一结束,原告便因被告整个采挖季失联,欠款索要无门,向雅江县人民法院寻求帮助。
为尽快挽回群众损失,维护交易诚信,法院干警急群众之所急,立即细致排查,最终成功找到失联的被告。
面对这一因错过关键生产期而引发的纠纷,法官秉持司法为民理念,就地组织现场调解。最终,原、被告当场达成调解协议,明确了欠款支付方案。及时为原告挽回经济损失,彰显了司法护航民生的力度与温度。
老人将土地出租后,承租方失联,租金亦无着落。
细查合同,仅载有对方姓名及一个无法接通的电话号码,关键的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码)付之阙如。
维权主体不明,追索之路举步维艰。
案例为在场群众敲响了警钟:签订合同,务必核实并载明对方身份信息,多一分审慎,少十分风险。
巡回小组趁热打铁,以此鲜活案例为教材,现场讲解了合同签订中的风险要点与必备要素,普法效果远胜于单纯理论宣讲。
此次雅江县人民法院巡回审判团队,深入西俄洛、红龙、柯拉、德差四乡镇,通过高效调解化纷争、智慧送“模”便诉讼、恳谈听声纳民意等多元形式,精准破解了牧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症结,更在雪域广袤沃野深植法治根基,生动诠释了“枫桥经验”在高原牧区的深度践行与时代新义。(作者:曹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