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解码乡村产业振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赴山东乡村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08 15:26: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调研团队暑期深入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丁岭村,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和专题座谈,系统解码该村创新实践的“棚内+户外+河道”三位一体水产养殖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出“协同+资源+技术”的发展路径,用青春智慧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跨村联建蹚出共同富裕路。地处丘陵地带的丁岭村,村民长期以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为主业,“丘陵地、穷山沟”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与之相邻的金张庄村也面临类似困境。面对共同发展难题,两村突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创新实施“1+1”联村共建机制,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发展共同体。这种跨村协同模式有效整合了分散资源,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组织基础。

泉水兴渔催生生态致富经。发展模式虽已成型,但合作产业方向尚未明确。面对传统种植业收益低下的困境,两村村干部多次外出学习,最终决定依托峄山优质地下泉水资源,将闲置蔬菜大棚改造为智能养殖基地,成立了邹城市盛农水产养殖公司。截至2024年,已建成6个棚内养殖区、12个露天养殖区和3个育苗实验棚区,创新实现鲈鱼、罗非鱼、匙吻鲟等多品种立体养殖,预计年产值达15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正在推进的河道养殖试验,将使该项目成为山东省首个同步开展棚内、露天和河道立体化养殖的特色项目。

青春赋能谱写乡村奋进曲。调研过程中,团队系统梳理了丁岭村产业发展脉络,总结出“抱团发展”“因地制宜”“技术赋能”等实践经验,同时深入剖析产业面临的地理区位制约、产业链条薄弱等发展瓶颈。依托公共管理学科视角,针对性提出“构建数字营销体系走向更广阔市场”“开发鱼菜共生模式延伸产业链”等建议,为产业升级注入专业智慧。

丁岭村的产业振兴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既需要立足资源禀赋、推进技术创新,更离不开组织模式的革新突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团队的调研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协同+资源+技术”的发展范式。期待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建设,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王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