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杏坛扎根处,一生情系乡土娃——记新宁县丰田乡中学教师李兵
发布时间:2025-08-11 10:03: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1994年,刚从武冈师范毕业的李兵,背着一摞教案走进新宁县丰田乡碧田中学。泥土操场边的老樟树还没长到合抱粗,他站在漏着风的教室门口,看台下三十多个孩子眼里的光,像山间晨露映着朝阳——这一眼,便把三十年光阴,种在了这片乡土的校园里。这三十载,他的脚印印在碧田中学的土操场、中心小学的紫藤架、天星小学的矮围墙,最终落在丰田乡中学的教案本上——始终没离开过这片他深爱着的乡土,没放下过那些眼神里闪着光的乡村孩子。
从"新手教师"到"多面能手":在课堂里扎下根
1994年的碧田中学,教室窗户还糊着塑料布,李兵抱着语文课本站在讲台上时,手心攥出了汗。台下三十多个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眼神里有怯生,也有对知识的渴盼。"那时候就想,得让他们觉得上课是有意思的。"他把课文里的故事编成方言顺口溜,用田埂上的野花当教具讲修辞,下课跟着孩子们去田埂上跑,听他们说家里的事——渐渐地,塑料布窗户透进的阳光里,多了些琅琅书声。
1998年转到丰田乡中心小学,他成了"全科教师"。语文、数学、甚至美术课上教孩子们用稻草编小动物,课间还得帮低年级孩子梳辫子、热午饭。
那些年的教案本,如今在他办公室的旧书柜里码了半层。纸页边缘磨得发毛,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批注:"三(2)班小勇注意力不集中,下次用他喜欢的篮球赛讲应用题""今天教'故乡',孩子们说想爸妈了,明天多讲些游子归乡的故事"。字里行间,是一个年轻教师把心贴在孩子身上的温度。
从"教书匠"到"掌舵人":在校园里撑起天
2010年秋天,李兵接到调任天星小学校长的通知时,着实犯了难。天星小学在山坳里,全校有六个年级、六个班,院墙塌了半截,下雨天教室漏雨。他骑着摩托车去报到,车陷在泥里推了半小时,到了学校看见孩子们在漏雨的屋檐下踮着脚背书,心里酸得发紧。
"先修墙,再修心。"他没向上级喊苦,自己带着老师课余捡砖头补院墙,周末去镇上拉赞助买瓦片,又挨家挨户劝辍学的孩子回来。年终乡上检查时,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墙上孩子们画的"我们的学校",笑说:"你看他们画里的太阳,多亮。"
2013年到中心小学当校长,担子更重了。他盯着建了新的多媒体教室,却坚持"设备可以新,规矩不能丢"——每天清晨在校门口接孩子,放学看着最后一个孩子被家长接走才离开。有老师劝他"校长不用这么细",他总说:"乡村学校的孩子,缺的就是有人疼。"那几年,中心小学的入学率始终是全乡最高,他兜里总装着糖,见了孩子就笑,孩子们喊他"校长爸爸"。
守着讲台的"副校长":把荣誉藏在教案后
2017年任丰田乡中学副校长,有人说他"该歇歇了",他却主动接了毕业班的道德与法治课。"毕业班孩子压力大,我带过几届,知道怎么跟他们聊。"他的办公室里,办公桌靠窗的一侧堆着作业本,另一侧是副校长的文件盒,他总把作业本挪到手边:"文件得看,课更得备好。"
课上,他讲"责任"会说"你们爸妈在外打工,扛起家是责任;你们好好读书,对自己负责也是责任";讲"梦想"会翻出自己当年的学习笔记:"我年轻时想把课教好,现在想让你们走得更远,这都是梦想。"2019-2020学年,他教的九年级政治拿了县一等奖,领奖那天他还在课间找学生谈心,奖证回来就塞在了书柜最里面,倒是把学生写的"李老师的课像聊天"的纸条压在了玻璃板下。
书柜里还藏着不少"宝贝":2011年蒋周淑琴教育奖励基金会的优秀教师证书,2012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奖状,还有好几张乡先进个人的小红本。"这些不算啥。
如今丰田乡的路宽了,校园新了,老樟树已能合抱,李兵两鬓也染了霜,却仍坚持以校为家,站在操场看孩子们晨读。风吹过中学的梧桐叶,像三十年前碧田中学的童谣在响——他还是那个背着教案走进校园的人,只是身后跟着的,是无数从丰田乡走出去,又常念着"回家看看老师"的娃。
这三十年,他没离开过丰田乡的校园,不是没机会走,是舍不得那些眼睛里的光。就像老樟树把根扎在土里,他把心扎在讲台,扎在乡土娃的未来里——这便是一个乡村教育人,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坚守。(孙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