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技术创新——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三书一控工作法”的实践与成效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2: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高铁作为国家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广州通信段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党总支通过实施“‘三书一控’工作法”,不仅确保了350公里时速高铁的安全运行,还荣获了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党内优质品牌的荣誉称号。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党组织坚强领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一系列创新机制的有效运用。

党建领航,筑牢安全基石

高铁安全无小事。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党总支将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创新建立《C3无线超时整治管理书》《标准书》《作业指导书》和《网络卡控流程》的"三书一控"机制。这一创新不是简单的文件堆砌,而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数据显示,实施"三书一控"后,C3降级问题从2019年的26件降至2024年的8件,2025年以来仅发生3件;进路预告接收失败问题从2019年的103件锐减至2024年的5件。这些数字背后,是党总支带领党员群众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在武广高铁350公里达速运行保障攻坚中,党员干部带队对管内95个基站、181个直放站进行全面"体检",完成多项关键参数优化,为高铁安全运行筑起坚实屏障。

创新驱动,破解技术难题

面对高铁通信领域的技术瓶颈,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党员干部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创新精神。他们总结提炼的无线干扰排查"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将中医诊疗思维创造性应用于通信故障排查,成为破解技术难题的"金钥匙"。"望"是运用各类仪表监测无线数据;"闻"是收集各部门反馈的运行情况;"问"是联合技术部门和设备厂家共同分析;"切"是精准制定整改方案。这套方法显著降低了故障率,体现了基层技术人员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智慧。

在应对多径信号干扰问题时,党员工长阳德聪带领团队对基站进行精确的TA时延整治;面对广州南基站业务量饱和的压力,党员干部组织实施信道扩容和分级管理。这些创新举措,无不彰显着党建引领下技术攻关的蓬勃活力。

人才为本,锻造过硬队伍

"三书一控"工作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车间党总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厂培+自培"机制,选派骨干赴华为大学培训,量身定制培训计划。2023年至2024年,7名技术人员(其中党员4名)通过系统培训,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车间建立的"每月一讲"平台,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阵地。通过业务培训、实践演练、技术攻关、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队伍素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理论提升,又强调实践锻炼,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成果是检验的标尺。车间QC成果《开发GSM-R、5G-R业务测试平台》获段一等奖,总支宣传委员梁准的课件《GSM-R BSC设备业务流》获段优秀课件一等奖。青年职工快速成长,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

协同共治,构建安全共同体

高铁通信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党总支主动打破行业壁垒,与移动、联通等公网运营商建立通报联络机制,协调降低沿线18处公网站点发射功率,有效消除各类干扰。特别是车间党总支牵头联合各地市无线电管委会、公安等部门,构建起铁路通信安全"共治圈"。2025年,通过多方联动,成功取缔江海站、江门站附近私装放大器,拆除广州南至广州动车段01基站附近私装设备,有力维护了无线电秩序。

这种"党建+协同"的工作模式,将原本分散的管理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正如一位基层党员所说:"现在遇到问题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有机制、有资源的系统作战。"

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的工作实践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党建工作只有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彰显强大生命力。"三书一控"工作法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准了党建与安全生产的结合点,通过制度创新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一案例也证明,基层创新往往最具生命力。从"望闻问切"工作法到多方协同机制,都是基层党员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土办法",却解决了大问题。这提醒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一线创新活力。

疾驰的高铁列车,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稳定的通信服务保障,守护着每一段平安旅程。在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党旗在安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党员在技术攻关前沿冲锋陷阵,这正是新时代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当前,我国高铁网络不断延伸,技术迭代加速推进,对通信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我们期待更多基层党组织能够像他们一样,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交通强国建设筑牢安全基石。(广州南高铁通信车间 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