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巡边疆 学子同心戍国门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2: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壮美边疆、青春聚力”桂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暑期联合社会实践团于7月10日至7月16日开展为期7天的卫国戍边专项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书写戍边兴边答卷,为边疆发展注入动能,同时,筑牢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强边固防的青春堡垒。实践过程中,实践团聚焦南宁-防城港-东兴-钦州产业脉络,依托平陆运河江海联运势能,深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进行调研,挖掘产业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契合点,探寻运河对边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路径,让青年智慧激活产业动能。

数字赋能筑根基,产业兴边探路径

经过出征仪式的动员与行程安排,实践团于7月11日首站前往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园。在这里,成员们系统了解广西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果,与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围绕运营模式、入驻企业业务范围及东盟合作项目展开深入交流。实地参观与座谈让团队对边疆民族地区借助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了清晰认知,平陆运河规划为产业园带来的新机遇也引发关注,不少成员还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创新方向提出了专业思考。

实践团成员体验全息悬浮显示技术

非遗传承连民心,民族共守边疆土

结束南宁的调研,实践团的脚步转向民族文化传承之地。团队于7月13日走进东兴京族博物馆,馆内京族传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等展品,生动勾勒出这个海洋民族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底蕴。期间,实践团特别采访了京族服饰非遗技艺传承人樊文英老师,从她的讲述中,成员们详细了解到非遗技艺的传承历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传承人始终坚守的执着,这份坚守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实践团成员对樊文英老师进行采访

界碑见证家国情,戍边精神入心怀

文化探寻之后,实践团转赴东兴市。7月12日,成员们来到峒中镇大家以“五个一”活动践行戍边精神,在“1314”界碑处重温入党誓词、行走寻边路、聆听戍边故事,更怀着崇敬之心细细擦拭界碑。指尖与碑体的触碰,让每个人都深切体会到这方界碑承载的厚重意义,以及戍边人员对祖国的赤诚与担当。随后,实践团前往尖峰岭民兵哨所,在哨兵们坚守、轮换、接力的故事中感悟深沉的家国情怀。

民警与实践团成员在黄韦娇同志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基因永传承,家国情怀铸忠魂

离开哨所后,实践团开启红色寻根之旅。7月14日,团队首先在东兴市东兴镇公园社区的烈士纪念碑前开展有关国门大讲堂的民族团结主题团课。随后前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钟竹筠展馆,在详实的史料中感受钟竹筠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崇高的爱国情怀。紧接着,实践团走进东兴侨批馆,一封封泛黄的侨批承载着华侨华人“落叶归根”的家国情怀与“诚信为本”的处世准则,让成员们对这份跨越山海的赤子之心有了深刻体会。

实践团在烈士纪念碑前开展有关国门大讲堂的民族团结主题团课

跨境合作谋发展,青春担当强边疆

红色教育的余韵未散,实践团又踏上产业调研的新征程。7月15日,团队抵达广西钦州的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重点调研钦州港片区制度创新成果及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情况。成员们与园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询问制度创新给园区发展带来的具体变化、跨境产业链构建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这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对边疆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和产业合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清晰看到青年在其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践团成员与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

此次边疆行,实践团成员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化为了成长的养分。实践团成员表示:这短短几天的经历,让我对边疆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到戍边精神的代代传承,从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到红色基因的赓续绵延,每一个场景都震撼着我。边疆的发展充满活力,这里的人们充满热情与担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肩负起责任,用所学知识为边疆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李林军、谢基柱、孙佳雨)

实践团成员在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园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