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丈量开放路 中欧班列(郑州)奔向万列里程碑
发布时间:2025-08-11 15:07: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七月的骄阳下,晨光掠过郑州圃田站的铁轨,一列满载着电子元件、服装百货的中欧班列正缓缓启动,轮轨与铁轨撞击的声响如同历史的鼓点,奏响内陆城市向世界奔跑的序曲。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已达 9953列,这个数字背后,是12年风雨兼程的坚守,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原大地结出的硕果。
从2013年首列班列驶出郑州,到如今每周稳定开行20余列,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钢铁动脉,用12年时间编织出一张连接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的物流网络。9953列,意味着近百万个集装箱在亚欧大陆间穿梭,意味着河南的特色美食、山东的光伏组件、浙江的小商品通过这里直达汉堡、慕尼黑,也意味着德国的汽车配件、法国的红酒、哈萨克斯坦的小麦沿着同一条铁轨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这不再是简单的货物运输,而是一场跨越文明的对话,让黄土高原的窑洞与莱茵河畔的古堡在钢铁驼队的轰鸣声中相遇。
十二载光阴,班列从初生的“每月一班”蹒跚学步,到如今高频次、重载化的“双向奔赴”,其嬗变恰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生动缩影。速度的提升是直观的注脚:从时速80公里到120公里的飞跃,让货物穿越亚欧的周期大幅压缩;集货半径从500公里延伸至1500公里,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企业纷纷将郑州视为西进欧洲的始发驿站。而“一单制、一箱到底”联运体系的成熟,更使企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正如河南欧航国际物流销售负责人所言:“今年前7个月公司发往欧洲的班列增长35%,新增40多家客户选择铁路运输,市场信心前所未有。”这份信心,源于国铁集团郑州局与海关、集装箱公司的高效协同,通过优化调车流程、压缩通关时间,让“郑州效率”成为班列的金字招牌。
驰骋的列车,拉近了中原与世界的距离,也让河南的枢纽优势转化为服务“双循环”的澎湃动能。在圃田车站旁的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超市,比利时巧克力、法国红酒、白俄罗斯牛肉等异国风味琳琅满目,采购市民络绎不绝。这方小小橱窗,映照着班列构建的宏大经贸生态:11条常态化线路如血脉般延伸,辐射30多国130多城,串联境内外超6000家合作伙伴,承运商品逾千种。从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制造”远征海外,到欧洲乳制品、精密仪器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条铁路激活了双向贸易的活水,更助推郑州跻身中东部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扛起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任。
当铁轨铺就“开放之路”,其价值早已超越物流本身,成为赋能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随着今年上半年开行979列、同比增长32.12%的强劲势头,班列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向东,衔接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开辟东盟新通道;向南,开通“跨两海”线路,织密南向网络。而在郑州航空港东南部,一座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国际陆港新城正拔节生长,以满足年业务量“万列、千万吨”为目标,这里将崛起世界级铁路枢纽港,打造运贸产融合的开放新高地。蓝图之下,班列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产业升级的引擎,牵引着河南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
汽笛长鸣,回响着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古老驼铃,到而今横贯亚欧的钢铁长龙,十二载9953列的壮丽征程,恰是新时代丝绸之路精神的铿锵回响。当第10000列班列即将启程,这条流淌着机遇与希望的通道,正以更稳健的步伐迈向“枢纽对枢纽”的更大舞台。车轮不息,它承载的不仅是琳琅货品,更是一个民族拥抱世界的胸怀,一曲内陆崛起于开放潮头的激昂乐章。(郑州机务段:李韵菡、荆体伟、焦作车辆段:李照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