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上海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发布时间:2025-08-11 15:31: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8月8日,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上海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是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全国首个低于煤炭标杆电价的竞争性配置项目,也是目前上海市单体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杭州湾海域,场区中心点离岸约19.5公里。中交三航局主要施工内容包括36根单桩基础的沉桩作业、36台8.5兆瓦风机的吊装工作,以及1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的基础施工。
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坚持“‘金’耕细作、一以贯之”的项目理念,通过构建“施工-质量-安全”的铁三角管理模式,以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交出了助力国家能源转型的“三航答卷”。
破软泥急流困局,铸超精度海上根基
“地质条件再差、水流再急,也必须把每一根桩的垂直度控制在3‰以内。”项目总工冯亮在技术交底会上严肃地说道。为攻克软泥急流中筑牢根基的难题,项目部团队革新单桩沉桩工艺,采用“双船协同抬吊”技术与MHU4400S超大型液压锤完美搭配,成功解决了超大直径单桩沉桩锤击能量不足的难题,单桩沉桩时间平均缩短13小时,垂直度控制在1.2‰以内,实现了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的双提升。
同时,面对海上升压站基础施工水下J型管安装难度极大的挑战,项目团队精准施策,创新应用“可折叠”导管架电缆管段设计,该应用打破常规,无需吊装即可安装J型管后装段,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
高压禁区毫米必争,精细施工再创纪录
“这是片高压禁区,吊装精度差1毫米就是事故,防走锚差1分钟就是风险,容不得半点妥协!”项目经理叶灿胜在日例会上反复提醒道。
为安全高效推进风机吊装作业,项目团队严格采用“一机一案一交底”精准施策,做到专人监管、多人复核,明确进点和抛锚的具体坐标点,确保风机安装船精确锁定其“立足之地”,使每一条风机部件运输驳船的锚位精准定位。同时,针对吊装工艺进行典型分析,广泛收集并深入分析相关数据,经过多次研讨和优化,形成风机样板施工总结。
此外,项目团队建立了全天候防走锚“哨兵”安全管理体系,依托24小时轮值与岸基AIS实时监控,建立偏移即刻预警机制,确保在走锚发生前快速反应、迅速调整;建立风浪动态监测与船舶应急机制,确保点位修正精准、应对措施有效。项目部还联合参建各方不断优化方案,确保供应、运输、施工、管理等环节紧密衔接,创造了单台风机安装仅39小时的记录,彰显了“三航速度”。
党建联盟创“六共”,破壁聚力克万难
“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六共’融合为指引,树立‘干一方工程、交一方朋友、育一批人才’的理念。”项目党支部书记鲜程在党建联盟签署会议上发出倡议。项目党支部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基层党建的最大特色,依托海上风电“产业链”党建联盟凝聚攻坚合力,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注入“红色引擎”。
项目党支部高点谋划,最大限度扩大联盟“朋友圈”。通过及时摸排了解和定点走访交流,立足项目建设实际和各相关单位需求,精心编制党建联盟策划方案,并制定实施每月工作计划清单。深化建立“六共”机制,联合属地金山海事局、业主单位、监理及相关参建单位党支部开展系列联建活动,着力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协作新格局。
依托共建机制平台,项目党支部靶向发力,开展10余次协商会议、34次隐患排查,推动关键障碍100%清零,同步打造学习型、廉洁型“战斗堡垒”,开展“共学”“共享”“共培”“共监督”等相关活动10余次,联动解决渔网拆除困难、供货延迟、海缆定位不清、船舶走锚、交叉作业等“卡脖子”问题,实现“红色堡垒”与“三大工程”同频共振。
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平均上网电量10.76亿千瓦时,年均节约标煤32.7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9.47万吨,将为上海市响应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葛毓涵、赵智贤、裘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