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扎基层监督“根须”

发布时间:2025-08-12 15:31: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对家门口的民生事最敏感,基层监督的“根须”必须延伸到每个角落,才能防止民生政策在落实中“缩水”“走样”,让好政策真正长成群众心坎里的“幸福树”。

前移监督“探头”,严防小微权力“任性”。村(居)委会的公章虽小,却管着群众“天大的事”:新生儿落户、低保申请、宅基地审批……每一项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这些小微权力若缺乏约束,很容易变成“任性”的工具。基层监督的哨卡必须设在权力运行的关键节点,紧盯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议事决策制度执行等关键环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权力的运行流程和监督责任,并借助大数据平台的实时监测,给小微权力装上“电子围栏”,既要让干部知道权为谁用,也要让群众清楚如何监督。

与群众同坐“百家凳”,主动搭起“连心桥”。基层监督的力量就在群众之中。但群众愿不愿意开口、敢不敢反映问题,关键看干部有没有放下架子、走进田间地头。有些地方的监督之所以流于形式,就是因为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查台账,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其实,群众的诉求往往藏在院坝的闲聊里、田埂的抱怨中,那些看似随口的吐槽,正是监督需要关注的重点。要主动到群众中间去,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情况,用“办实事”的态度回应诉求,才能让监督从“冷冰冰的制度”变成“暖融融的沟通”。当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基层监督才真正有了意义。

民生账本沐“阳光浴”,让每分钱“暖民心”。惠民资金是群众的“救命钱”“暖心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群众不怕账目复杂,就怕“暗箱操作”。因此,民生账本必须晒在阳光下,确保资金来源清楚、发放对象清楚、使用情况清楚。一些地方推广“惠民资金一卡通”,实现补贴发放全程可追溯;有的地方将民生账目录入手机APP,群众扫码就能查询;还有的地方定期召开“晒账会”,让干部当面给群众“交账”。这些做法看似麻烦,实则是给群众吃了“定心丸”,也让干部在阳光下用权更有底气。

霹雳手段斩贪腐,让规矩长出“钢牙”。监督不能只停留在“打招呼”“提要求”,对那些啃食群众的获得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亮出“霹雳手段”。同时,要不断深化以案促改促治促建,通过“查处一案”,达到“整改一类”“治理一域”的效果。只有让制度长出“钢牙”,让违纪者付出代价,才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震慑,确保民生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基层监督是守护民心的“安全阀”,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监督的“根须”扎得越深,群众的获得感就越实在。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基层监督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清廉之风遍布乡村,让群众在每一件民生小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麻栗坡县八布乡纪委: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