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笔,共绘城市治理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3 14:44: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生活品质的载体。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更依赖基层治理的细腻实践。城市治理的核心,始终是人。
治理之本:从“管理”到“共治”
过去,城市管理常被视为政府的单向职责,而现代城市治理的理念正在转变——市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从垃圾分类到社区微更新,从交通规划到公共空间设计,市民的意见正逐渐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它让城市治理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协同”,让政策更接地气,让服务更贴民心。
例如,一些城市推出的“市民议事厅”“线上意见征集平台”,不仅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更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当治理的“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城市的活力自然迸发。
服务之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
城市治理的效能,往往体现在对民生需求的回应速度与质量上。传统的管理模式习惯于“问题出现—群众反映—部门解决”的被动流程,而现代治理则要求基层工作者主动下沉,提前感知问题。
比如,某些社区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大数据分析热点诉求,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有的城市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市政设施状态,实现“未坏先修”。这种从“救火式”应对到“预防式”服务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科技之力:数字赋能治理升级
在数字化浪潮下,技术正成为城市治理的“加速器”。智慧交通系统缓解拥堵,物联网设备监控环境质量,AI客服24小时回应市民咨询……这些创新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便捷。
然而,技术只是工具,而非目的。数字治理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以人性化为落脚点。例如,某些城市推出的“一键养老”服务,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就医、陪伴等个性化服务;也有地方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民生资金流向透明可查。这些尝试证明,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才能让城市治理既有“智商”,也有“情商”。
未来之路:共建共享的城市生态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这需要打破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例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引入企业资源优化公共空间,发动志愿者助力城市文明建设……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
一座理想的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繁华,更要有街巷里弄的烟火气;不仅需要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也需要温暖人心的“细节关怀”。以民为笔,以共治为墨,我们才能绘就一幅既有秩序又有温度的城市新画卷。(全南县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