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乡野,星耀城厢——记新宁县金石镇焦家垅中学教师蒋能秋的教育人生
发布时间:2025-08-14 11:29: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新宁县金石镇焦家垅中学的晨曦里,一个身影总是早早穿过操场。学生和同事们都喜欢唤他“蒋哥”,而教育系统的档案里,他有着更厚重的名字——邵阳市“课堂教学骨干教师”、新宁县“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德育工作者”。从安山乡斑驳的课桌到焦家垅中学的智慧教室,蒋能秋用十六年光阴完成了从特岗教师到育人匠心的蜕变,他的教育航程,始终朝着灵魂摆渡的方向。
深耕乡土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
2009年8月,怀揣着教育梦想的蒋能秋背着行囊走进新宁县安山乡中学。斑驳的课桌、简陋的宿舍,未能消减他眼中炽热的光芒。十四载春秋,他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上,他首创“时空穿越教学法”:执教《探寻新航路》时,让学生扮演麦哲伦船队成员,用自制罗盘绘制航线;讲解红军长征,他带着学生走访当地老红军,在斑驳的军功章前还原历史。2014年湖南省历史课堂比武中,他以省二等奖的成绩证明:乡村课堂同样能绽放创新之花。
教学数据见证坚守:2015-2016学年,他所带班级历史成绩获新宁县教育质量评价二等奖;2023年春季,执教的九年级194班历史成绩位列安山乡第一;同年秋季进入焦家垅中学,八年级历史获全镇二等奖。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作业本里逐题分析的评语,记录着一位乡村教师对教学精度的极致追求。
丹心化作春雨洒,一腔热血润新苗
2017年深秋,蒋能秋接手初167班。班上有个学生因家庭变故,成了校园“刺头”——逃课、打架、与老师顶撞。蒋能秋没有说教,而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陪他在操场跑步;带他去学校的图书馆,在《平凡的世界》里寻找共鸣。当这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新宁一中时,塞给蒋老师一张纸条:“您让我相信,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这样的转化案例不胜枚举,2023年,他获评新宁县“最美德育工作者”,同事经常这样描述蒋老师:“他不是魔术师,却让无数颗迷茫的心灵找到了方向。”
教研并进攀高峰,笔墨春秋结硕果
在蒋能秋的办公桌上,始终叠放着三本笔记本:红色封面记录课堂灵感,蓝色封面沉淀教研思考,黑色封面罗列学生成长档案。这种“三色笔记法”,支撑他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蜕变。
2021年,他参与邵阳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小科学衔接背景下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获省二等奖。为获取真实数据,他带领团队到新宁县多所幼儿园交流学习,相关论文被龙源网全文收录。
2022年,教学设计《探寻新航路》同时斩获市、县一等奖,评审专家评价:“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时代温度。”十六年间,他坚持撰写教学笔记,其中《被抢占的历史课》获县教学叙事一等奖。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论文,而是全班学生的“成长手册”——每本都贴着学生照片,记着那些在操场谈心、在医院补课、在深夜家访的温暖瞬间。
初心如磐担使命,桃李芬芳满园香
2023年盛夏,蒋能秋调任金石镇焦家垅中学。临行前,安山乡的学生们自发制作纪念册,里面夹着干枯的紫薇花——那是校园里他亲手种下的树。如今,这棵树已亭亭如盖,正如他培养的学生:有人成为乡村教师延续教育火种,有人在大学攻读历史专业,更多人带着“正直、善良、坚韧”的品格走向社会。
从教至今,他获得多项荣誉,这不是他引以为豪资本,而是让他懂得了:教育不是燃烧自己,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
在蒋能秋的教案本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教育是渡人的事业,我愿做永远的摆渡人。”从安山乡到金石镇,从三尺讲台到课题研究,他用十六年光阴诠释:真正的教育,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个晨昏的坚守中;不在奖状堆里,而在每个灵魂的成长里。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乡村教师最美的模样。(新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昌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