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星火溯源,逐梦未来”实践团以AI赋能红色基因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8 10:4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服务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7月1日至4日,在指导教师刘纯熙带领下,大连理工大学“星火溯源”实践团前往锦州、沈阳、抚顺、丹东四地,沿着辽宁“红色六地”的足迹开展实地调研,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团成员合照
烽火硝烟铭初心,英烈名录立壮志
实践团首站抵达锦州——辽宁“红色六地”中镌刻解放战争史诗的重要坐标。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泛黄的作战地图、磨损的步枪、浸透汗水的绑腿,无声诉说着“辽沈战役歼敌47万”的浴血荣光。讲解员深入解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略智慧与“人民至上”的制胜密码。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在解放锦州烈士陵园,队员们肃立于刻有“1.4万余名烈士长眠于此”的纪念碑前,轻抚英烈名录上模糊的姓名,感悟跨越时空的牺牲精神,坚定守护和平、传承使命的青春志向。
烈士陵园合照
红墙解码文明史,钢铁铸就强国路
实践团第二站探访沈阳,聚焦辽宁“红色六地”中的历史文脉与工业精神。沈阳故宫大政殿内,满、蒙、汉等多民族建筑元素的交融,立体呈现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图景。崇政殿斑驳的廊柱与静默陈列的龙椅屏风,诉说着清王朝崛起的历史风云,加深了队员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展区陈列的第一枚国徽、第一台万能铣床,锈迹中铭刻着突破封锁、白手起家的奋斗历程;机床馆的凹痕是日夜奋战的勋章,铸造馆的技术跃迁勾勒创新发展的轨迹。队员们深刻体悟:传统文化是根,工业实力是骨,共同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日记泛黄悟奉献, AI赋能拓新途
实践团第三站走进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日记手稿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字迹力透纸背,补满补丁的劳动袜、记录生平的老照片,生动诠释着“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内涵。小讲解员“我想成为雷锋叔叔那样的人”的心声,让队员们感受到精神的代代传承。
与小讲解员合照
实践团与馆方深入洽谈,提出“雷锋智能体”创新方案,旨在运用AI技术复刻雷锋形象、讲述雷锋故事、还原历史场景,突破时空限制向青少年传播红色文化。双方就技术实现路径、内容策划设计达成初步共识,探索科技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新载体。
断桥烽火忆英雄,青春誓言铸忠诚
实践团最后一站抵达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序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后方浮雕生动刻画志愿军冲锋与民众支援的壮阔史诗。上甘岭战役的血肉长城、后勤战线的默默坚守,在讲解中震撼人心。
抗美援朝纪念馆合照
鸭绿江断桥矗立江畔,布满弹孔的钢梁是战争的伤痕,更是“不畏强暴、反抗强权”民族风骨的精神丰碑。队员们抚今追昔,立下传承英雄气概的青春誓言。
四日行程,实践团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专业探索传承新路。成员们深刻感悟先辈革命的艰辛与工业发展的不易,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生活。实践团计划整理调研感悟,通过社会宣讲、媒体传播等方式扩大“红色六地”文化影响力,并全力推动“雷锋智能体”项目落地。同时,实践团与相关纪念馆就红色资源数字化达成合作意向。正如队员们所感:“红色基因需代代守护,科技浪潮为传承注入新活力。”
未来,“星火溯源”实践团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科技创新激活红色基因,让AI技术在传承红色血脉的青春奋斗中绽放光芒,为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