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熔铸老兵精神 锻造护河尖兵
发布时间:2025-08-18 14:30: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八月的政和,烈日如火,炙烤着闽北的山川与河流。县河长办会议室里,热度丝毫不逊于室外灼人的阳光,一场特殊的月度技能培训会在此拉开帷幕。这场融合了业务攻坚与精神传承的培训,既聚焦了河道管护的现实难题,又借建军节契机,让老兵精神成为淬炼护河队伍的“特殊钢火”。
培训会伊始,主持人开门见山点明本次会议的主旨:“咫尺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河管员队伍既要能破解当前巡河工作中的‘卡脖子’问题,更要从我们队伍中三位退伍老兵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把那股军人特有的韧劲、担当和细致传承下去,让护河队伍更有‘钢’性。”
在老兵经验分享环节,十二年军龄的老吴成为焦点。这位常年穿梭在星溪河畔的河道专管员,日晒雨淋把他的皮肤锻成古铜色,军绿色 T恤的领口早已磨出毛边,但那一身军人特有的挺拔姿态依旧未改。他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将1998年抗洪的亲身经历与当前的河道管护工作自然衔接起来。当年,他在齐腰深的汹涌洪水中死守管涌的执着,如今化作连续三夜蹲守暗管排污点的坚韧。“偷排点就像洪水隐患,你松一尺,它就进一丈。”说着,他掏出手机展示去年凌晨三点拍摄的视频里:画面中,手电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正在偷偷排放废水的作坊排水管。在场年轻的河管员们听完频频点头,眼神中透着对他深夜蹲守所展现出的那份韧劲的敬佩。
业务探讨环节掀起了培训的小高潮。针对暴雨后河道清障到底是“等雨停”还是“抢先干”的争议,老吴以去年台风天的实战经验给出答案。
那天,石屯段河道被大量漂浮物堵塞,水流受阻。老吴带领乡镇清障队员套着雨靴、手持铁钩,沿着河道奋力清理。手套磨破了,他干脆用胶布一圈圈缠住手掌,继续干活。几个小时下来,他们抢在大雨到来前,硬是打通了300米被堵的河道。
坐在一旁的老陈本还坚持“等雨停再作业”的观点,这一刻悄悄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七个大字——“汛期就是战期”,笔尖划破纸面,透出一股暗暗的坚定。
随后,退伍女兵张姐分享的“清单式巡河法”同样引发热烈讨论。
她摊开一本边角已经卷起的巡河日志,纸页因长期翻阅而泛黄发软。日志上,水质监测、违建排查、沿岸走访等 23项检查内容被红笔圈点得密密麻麻,每项后面都标注着完成时限和复查结果。
“部队训练出来的习惯,就是不漏一项,不放过一个细节。”她笑着说。正是这种来自军旅的严谨,让她在上周成功锁定了一处隐藏在河边的种植户。此外还有许多之前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摊开的日志本在阳光下泛着纸张磨损的柔光,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经验交流的坦诚氛围,也触动了另一位老专管员——老杨。他坦言,在界溪河养殖户整改时,因为语气急躁,差点与对方发生争执。对比老吴“像做思想工作一样先讲政策、再讲利害”的方式,他主动承认自己在沟通上的短板,并表示要改进方法。
这份真诚让会场氛围更融洽。原本分散坐着的专管员们渐渐聚拢,形成几个讨论小圈,讨论声此起彼伏,“韧劲”“耐心”“较真”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
培训尾声,物资发放环节,崭新的雨衣一件件递到专管员手中。有人当场试穿,有人用手抚过雨衣光滑的表面,嘴角挂着笑。主持人的总结语恰到好处地落下:“老兵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雨衣里的汗渍,是日志上的墨迹,是护河人脚下的河道。”
离场时,阳光已斜斜掠过会议室窗棂,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标语拓印在地面上。河管员们手里的新雨衣反射的光泽,如同披上了新的铠甲。这场培训不仅厘清了专管员工作中的难点,更在队伍中播下了精神的种子,从抗洪的老故事到当下的河道新战场,变的是护河的装备与技术,不变的是那股子军人般的担当与坚守。(政和县河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