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长卷•金陵故事 | 一颗种子埋15年 她用微短剧让司法所走进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5-08-19 12:19: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编者按:今年是全民普法40周年。四十载普法征程中,无数普法人深耕不辍、默默奉献。南京市司法局倾力打造《普法长卷•金陵故事》专栏,本栏目将聚焦金陵普法人,通过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展现普法路上的坚守与担当,带您一同见证法治力量在南京的蓬勃生长。
在城新司法所的调解室里,青年调解员何蓓蓓与韩超正俯身倾听一对母子就母亲的门面房交给谁经营而起的争执在各抒己见,蓓蓓的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上的调解手册,对面的资深调解员陈春阳则端起搪瓷杯抿了口茶,突然插话用一句南京方言化解了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是《司法所里的故事》中的一段经典场景,也是编剧张宁宁用15年心血打磨出的“法治烟火气”。2025年5月,这部由她抵押房产投资拍摄的微短剧上线优酷,以637万播放量成为普法剧黑马,而镜头外的她,正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书写着另一段关于坚守的故事。
一场邂逅,埋下十五年种子
2010年的一次聚会,几个影视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探讨着创作题材。一位朋友不经意间提到的“司法所”,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张宁宁心中的层层涟漪。彼时,对司法所毫无了解的她,瞬间被这个陌生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勾起了好奇心。怀着探索的热情,张宁宁踏上了对司法所的采访之路,江宁区司法局秣陵司法所成为了第一站。
张宁宁在司法所采访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办公场所的窗户,洒在略显陈旧的桌椅上。一位四十多岁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张宁宁,详细介绍了司法所的职能,尤其是民事调解工作。“老百姓有纠纷了,我们都会非常耐心地进行调解,最终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调解协议。”工作人员的话语,如同点点星火,在张宁宁心中燃起了对司法所工作意义的探究之火。她意识到,司法所虽小,却承担着消除基层矛盾纠纷隐患、维护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那一刻,创作一部关于司法所的文艺作品的想法,在张宁宁心底悄然萌芽。从那天起,张宁宁成了南京各司法所的常客。大量采访结束后,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题材创作出来。她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查阅大量关于司法所工作的资料,同时不断回忆采访中的点点滴滴,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很快,她写出了3万多字的大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细化,形成了一个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的分集故事梗概。然而,项目启动资金的匮乏如同一堵高墙,横亘在她面前。“司法所谁知道啊?拍出来没人看”,投资人对这个普法题材并不看好。“朋友们也劝我算了,但我就是放不下”,张宁宁倔强地坚持着,“既然我对这个题材有触动、有创作欲望,那就先写吧,不管启动资金了。”就这样,剧本在她的坚持下,一点点完善,可拍摄计划却不得不因资金问题被搁置下来。
两则新闻,押房产也要拍
搁置的十年里,张宁宁成了法治新闻的“追更者”。这期间,她在媒体上看到了许多因小纠纷、小矛盾未得到妥善处理,最终酿成违法犯罪的新闻报道,每一则都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她的心。一则“母亲轮流住儿子家冻死门口”的报道让她揪心良久——三个儿子互相推诿赡养义务,老人最终倒在寒风里。要是老母亲知道司法所,向其寻求帮助,由司法所来替她协调三个子女对她的养老义务,那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还有一则让她每每想起便觉得惋惜的新闻:医生父亲为被欺负的孩子讨说法,与对方家长冲突致伤,最终丢了公职。“如果他知道去司法所调解,何至于此?”这些惨痛的教训,让张宁宁越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司法所,让他们知道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可以通过合法、理性的途径解决。
张宁宁采访后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合影
与此同时,张宁宁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她询问身边许多朋友是否知道司法所,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司法所这个遍布城乡的基层法治机构,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社会肌理,以最贴近生活的姿态,解决着老百姓最关心的“急难愁盼”。但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呢?她深知,单纯的宣传片难以让群众深入了解司法所职能,而电视剧具有广泛的受众面,或许是更好的推广渠道。2022年,律政剧、公安题材剧逐渐受到观众喜爱,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也悄然兴起。张宁宁敏锐地察觉到时机来了,她重新翻出尘封已久的剧本,决定将其改成一个40集的微短剧。然而,资金问题再次成为“拦路虎”。面对诸多投资人的不看好,张宁宁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400万,独家投资拍摄这部剧。“我不能辜负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但我最不想辜负的,是我采访过的这些司法所工作人员。”她坚定地说。
三载打磨,让法律更有温度
为了让剧本更加贴近现实、更具专业性,2023年,张宁宁再度踏上司法所采访之路,在南京多家司法所都留下了身影。在这过程中,张宁宁对剧本的风格有了全新的思考。“我觉得要把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形象树立起来,要让老百姓都知道他们,了解他们为基层社会稳定所做的贡献。”她不再将剧本局限于单纯的普法,把重点转向司法所工作者的生活百态,展现他们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如何尽心尽力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张宁宁在《司法所里的故事》里饰演一名医生
开拍之前,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张宁宁安排演员们深入司法所体验生活。调解会现场,演员们常常在一旁认真观摩。通过亲身参与,演员们深刻体会到调解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和涵养,更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
《司法所里的故事》开机
2023年11月1日,《司法所里的故事》正式开机拍摄。张宁宁的女儿米禾禾担任导演,有着丰富电影拍摄经验的她,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格外讲究。尽管拍摄期只有35天,时间紧迫,但她对质量的把关丝毫没有放松。剧组曾为一个调解案例的细节反复推敲,演员们为呈现调解员的“烟火气”反复练习着南京方言,后期审片凡是涉及法律问题的镜头都逐帧核对……
导演米禾禾指导拍摄
终于,这部凝聚着张宁宁和整个剧组心血的作品破茧成蝶,上线播出后反响热烈,先后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以及“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并在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上获“年度品质微短剧”奖。
回顾创作、拍摄、过审、播出全过程,张宁宁感慨万千,“认定了一件事情,开弓没有回头箭,咬牙也要坚持下去,这就是初心吧。”她常去优酷评论区看观众留言,看到观众为司法所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制服而争论,看到司法所所长留言“我是司法所所长,我来了”,心中满是欣慰。有条评论她读了又读:“看完剧我去司法所调解了婆媳矛盾,原来法律可以这么暖。”这或许就是她最想要的结局——当观众在生活中遇到坎儿,会想起屏幕里那句“有事找司法所”。
2025年是全民普法四十周年,从宣传栏里的法条解读到屏幕上的故事演绎,普法形式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革新,但“让法律走进生活”的内核始终未变。张宁宁的坚持,恰是这场普法接力中的生动注脚——当专业法条化作调解室里的家长里短,当司法行政职能藏进市井烟火的叙事里,法律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了可感可触的生活温度。
如今,张宁宁正在创作司法所系列短剧的第二部,从社区矫正工作切入,展现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是南京文艺工作者用时光积累的果实,为法治中国铺就的温暖底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