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智慧点亮童年课堂——记凤凰县茶田学区教师苗族文化课程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9 12:19: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二年级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正在进行。孩子们没有埋头于课本,而是人手一张蜡染图案的复制品。年轻的教师田晗驰轻声提问:“大家看,这只蝴蝶纹样,如果我们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两边是不是一模一样?”孩子们兴奋地动起手来,在折叠与观察中,“轴对称”这个抽象的几何概念,悄然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
这是凤凰县茶田学区一次崭新的教学尝试。教师田晗驰与同事韩蓉、杨燕林,在副校长田仁良的带领下,共同发起了一项将苗族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开发实践。他们相信,数学不应只是纸上的符号,更应是孩子们生活中可感可触的智慧。
会走路的几何与会唱歌的图案
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古老的苗族文化成了最生动的教具。韩蓉引导学生从苗族蜡染的直线纹样中,理解“平移”的方向与距离;从苗族迁徙的路线图中,用小纸片模拟先辈的脚步,在格子上记录平移的轨迹。对称的奥秘,则藏在苗族妇女的剪纸艺术和服饰花纹里。孩子们亲手制作“苗族对称面具”,在创作中领悟苗族文化里“对称即和谐”的朴素哲学。
“规律”的学习也不再枯燥。苗族织锦上重复的图案符号,成了孩子们续写规律的趣味挑战;芦笙曲中“112112”的悠扬节奏,被转译为可被感知的数字序列。数学知识,就这样伴随着民族的艺术与音乐,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
活在生活里的分数与面积
到了三年级,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杨燕林和田仁良老师将课堂延伸到了苗家的“饭桌”上。为了讲解分数,他们设计了“苗年分糍粑”的情境:一块完整的糍粑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多少?“四分之一!”孩子们在模拟分食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无论是“分酸汤鱼”还是“分米酒”,都成了学习分数的绝佳素材。
“面积”的概念则通过苗族建筑来诠释。老师们带着学生测量模拟的“吊脚楼地板”,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家的空间大小。而苗族传统历法,如农历十月的苗年、四月八等节日,则被用来教授“年、月、日”的知识。学生们在自制的“苗族节日日历”上,计算着从一个节日到另一个节日的期盼,时间的概念因此变得充满温情。
一支协力编织课程的团队
这场教学实践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这是一支由经验与活力共同构成的队伍:49岁的副校长田仁良,凭借其身为中小学高级教师的深厚经验,为课程设计把握方向;而22岁的田晗驰、26岁的韩蓉和26岁的杨燕林等年轻的二级教师,则为课堂注入了无限的创意与热情。他们一同查阅资料,探讨如何将文化元素与知识点无缝衔接,共同打磨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
他们深知,这样的课程开发,目的不仅是让数学课变得有趣,更是要帮助生长于斯的苗家孩子,建立起深刻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当孩子们发现,那些看似高深的数学原理,其实就蕴藏在奶奶的绣片上、村寨的吊脚楼里和节日的欢歌中时,学习便成了一种自然的探索与传承。
放学后,老师们的办公桌上,常常摆着孩子们用彩色画笔设计的“规律纹样”和写着分数问题的“蜡染书签”。这些稚嫩而真诚的作品,是这场教学实验最宝贵的回响。田晗驰和她的同事们,正像耐心的绣娘,用知识的丝线,将民族的古老智慧,一针一线地编织进孩子们的童年,让他们在看见世界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看见自己文化的根与光。(文/田晗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