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声中校准为民航向
发布时间:2025-08-19 16:45: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心声与呼声,是治国理政的源头活水,是我们破解时代课题、探索发展的“真经”。广大党员干部唯有真心实意俯身倾听群众的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以民声呼应中校准为民航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面对群众反映的“路灯不亮夜难行”出行之忧、“垃圾乱倒环境差”生活之困,这些才是洞察施政盲区、检验作风虚实的“X光机”,它照射出政策执行的“温差”、服务群众的“时差”、干部作风的“落差”。党员干部要主动拥抱这些声音,从中汲取改进的智慧与动力,工作方能行稳致远,避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困境。
然而,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患上了“选择性耳聋”,他们热衷于听“莺歌燕舞”,对“逆耳忠言”或充耳不闻、或虚与委蛇。这种“闻喜则喜、闻忧则恼”的痼疾,根子在于扭曲的“官念”和异化的政绩观,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的温床。其危害如同在党群之间砌起无形的“隔音墙”——墙外,民声鼎沸;墙内,自我陶醉。长此以往,小问题拖成“老大难”,微诉求酿成“心头怨”,最终透支的是党的执政根基。
作风建设,核心在血肉联系,关键在俯身倾听。当前,深化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主动拆除“心墙”,畅通言路。从“淄博烧烤”火爆背后的市民建议即时响应机制,到“哈尔滨冰雪热”中政府专班解决游客“急难愁盼”;从“办证难”倒逼“一网通办”改革提速,到“带娃难”“养老难”催生社区托育、助老服务遍地开花……无数实践证明:最“刺耳”的民声,恰恰是推动工作迭代升级、服务提质增效的“最强引擎”。每一次对民意的真诚回应,都在为干群“连心桥”添砖加瓦,为党的执政大厦夯实根基。
善待“逆耳之言”,体现政治智慧,彰显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当自觉锤炼坚强党性,站稳“人民至上”立场。要常怀“换位”之心:倘若自己是办事群众,遭遇“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经历“踢皮球”“打太极”,岂能不心生怨气?“换把椅子坐一坐”,方能感同身受,激发出破解难题的真招实策。要坚持“问题导向”,哪里群众意见集中,哪里工作存在短板,就应成为调研的主阵地、改进的主战场。群众的“槽点”,正是我们优化治理、提升服务的“靶点”。
新征程上,我们要将倾听民意、汲取民智作为永恒课题。以“闻过则喜”的胸襟、“闻风而动”的担当、“闻令而行”的自觉,将每一条群众意见都视为改进作风的“清醒剂”、提升效能的“催化剂”。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民声中校准航向、寻求突破,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书写让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内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肖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