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田野间:“三下乡”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9 19:31: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当第一缕晨曦洒在谷桥村的稻浪上,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农机梦乡行”团队2025暑期三下乡团队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一场以“青春助力农业,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实践之旅正式开启。8月10日-18日,12名师生带着专业与热忱,在新邵县的乡野间、市场中、企业里,书写了属于青春与乡村的动人篇章。
在栗坪村的集市上,队员们化身“宣传员”,穿梭于街巷之间。300余份宣传手册递到村民手中,图文并茂的讲解搭配生动的“案例剧场”,让“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等骗局无处遁形,为老人筑起了防范意识的高墙。在田间的地头:石柱村的朱大哥望着400亩秧苗,道出对国产农机配件耐用性的期盼;李阳村的厉大哥打理着1000多亩的稻田,展现出新时代农人对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探索。
在双峰县的农机机电大市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相融。柴油型微耕机的沉稳与汽油款的灵动,在农户的选择中相互博弈;手摇电动两用的风车转动着岁月的痕迹;剥谷机按产能分级,满足从家庭到合作社的多元需求。调研中,操作培训的缺失让老农户对着说明书犯难,补贴政策的调整拉长大型农机销售周期,让我们意识到,农机服务的优化,不仅需要设备的更新换代,更离不开服务的及时跟进。
在新邵县的农林基地,转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池塘映着云影,花苗在大棚里蓄力,企业在探索“生态+文旅”的路上,对适配山地的小型农机的需求,又让队员们的笔记本添了新的注脚。走进新田铺的粮食企业,无人机航拍的田垄如绿色绸缎,然而“双抢”时轴承高频损耗的难题,提醒着我们“机器替代人工”背后,更需细节的打磨,我们将“农机耐用性”的课题郑重记下。
在稻浪翻滚的白云铺村,实践团将“服务”融入田野的脉搏。为破解农户农机保养难题,我们支起“农机小灶”,忙碌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逐户发放手册,耐心答疑解惑。一句“磨损超过两毫米就换,别让铁口吃‘烂饭’”,让笑声与掌声一同落地。随着一本本“农机保养手册”递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机“带病上岗”的旧习惯,也将在稻浪间悄悄翻篇。
从谷桥村的启动仪式到各乡间的调研,从农户座谈会到农机保养宣传培训,从企业车间的故障分析到农机市场的问卷调查,“农机梦乡行”团队的脚步始终坚定。每一次调研、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服务,都是我们践行“三下乡”精神的具体行动。我们相信,每一份努力都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每一次奉献都是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让我们携手前行,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为乡村的明天绘就更加美好的画卷。(供稿: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机梦乡行”宣传组、罗铮、李佩蕾、曾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