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变革背后的“璧山逻辑”
发布时间:2025-08-20 09:28: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重庆市璧山区交通项目建设构筑立体路网托起成渝“桥头堡”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作为重庆“西大门”的璧山区,正以超常规举措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从全市首条单洞四车道隧道攻坚到重庆璧山机场前期谋划,从“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到智慧化管养创新实践,这座活力新城用一个个鲜活场景诠释着“交通先行”的深刻内涵。
渝遂复线双洞贯通
8月的璧山,热浪与建设热潮同频共振——缙云山隧道内,21米宽的单洞四车道隧道掘进机轰鸣作响;缙云山上,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踏勘路网规划;轨道换乘枢纽二期施工现场,钢结构骨架已拔地而起……璧山区正以超常规的交通投资规模,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翻开璧山交通建设时间表:2010年璧山隧道通车,2017年九永高速通车,2019年地铁1号线璧山段通车,2020年全球首条云巴示范线通车,2024年渝遂复线高速、渝昆高铁通车。
今年以来,璧山区交通运输委全力推进永璧高速、合璧津高速全线通车,加速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改扩建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轨道换乘枢纽(二期)项目,有序推进黛山大道北延线、缙云山路网改造等十余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在璧山这片热土上,交通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区域能级的重塑——它正以路为笔,以桥为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版图上书写“桥头堡”的时代答卷。
超级工程破局——
四车道隧道穿缙云机场枢纽连双城
“这是重庆首条单洞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相当于在山体里掏出一个双向四层楼高的通道!”8月12日,在中建五局成渝高速改扩建TJ02标段项目部,项目经理指着隧道三维模型介绍。跟随工程人员深入隧道施工面,只见四台凿岩台车同时作业,爆破后的岩壁上还留着清晰的钻痕。技术负责人介绍:“这个最大开挖跨度21.34米的隧道,每推进一米就要支护12根锚杆。”
隧道内的智能化管控令人印象深刻。在监控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各作业面的瓦斯浓度、风速等数据。“我们安装了几十个甲烷传感器,配合智能通风系统,确保施工安全。”安全总监演示了应急响应流程:当模拟瓦斯浓度超过0.5%时,系统在0.3秒内就切断了电源,同时启动声光报警。这样的智能化管理将成为璧山交通建设的标配,未来五年将推广到更多项目。
“隧道每推进一米,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血管’就畅通一分!”璧山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成渝地区首条八车道高速扩容工程的关键节点,缙云山隧道采用削竹式洞门设计,集成了瓦斯自动监控、人员定位等智能系统,如同璧山交通建设的缩影:突破常规、科技赋能,正以超常规速度重塑区域交通版图。
20公里外,更宏大的战略布局正在展开。在璧山区交通运输委,谈及璧山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最新进展,机场预可研报告已通过市级初审,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控制区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正深化优化,区级临空经济区空间和产业规划编制正在推进。“机场不只是交通节点,更是产业引擎。”相关人员介绍,璧山机场临空经济区将重点布局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等产业,预计带动投资超千亿元。
立体路网进阶——
高速路织密“血管”物流通道打通“任督二脉”
在合璧津高速大广段施工现场,几十台压路机正在进行最后2公里的沥青铺设。项目总工说:“这段路通车后,璧山到江津的车程将缩短至40分钟。”作为重庆“三环十二射”高速网的重要组成,合璧津高速的全线贯通将改变渝西交通格局。
璧山区的高速公路网密度已位居全市前列。区交通运输委展示了一组数据:全区已建成成渝、渝遂等7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58.4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7.3公里高速路。“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我们还要新增七塘至草街、璧山至铜梁两条高速,实现所有镇街10分钟上高速。”
农村公路连接云雾花涧万亩梯田
物流通道规划已确定。全市非收费物流通道实施方案已印发,璧山区争取到四个通道五个项目——西北向至潼南、西向至荣昌、北向至合川、南向至江津的快速物流通道已完成线位研究。这些通道建成后,渝西地区物流时效将显著提升,运输成本将明显下降。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农村路网的升级让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清晨6点,璧山区健龙镇玉林村的薄雾还未散尽。养蜂大户陈大哥已开着新买的冷链车驶上已竣工的来健路上。黝黑平整的沥青路面像条缎带,蜿蜒穿过金黄的稻田。“以前这段‘排骨路’能把蜜罐颠破,现在运到主城能多卖两成价钱。”他摇下车窗,空气中飘来淡淡的桂花香——道路两旁新栽的桂树已初绽花蕾。
这条乡村公路,是璧山美丽农村路新样式。施工负责人翻开施工日志:4月15日完成路基换填,5月20日铺设水稳层,7月10日摊铺沥青……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路肩处预埋的数十根涵管,“这是为智慧农业预留的物联网管线”。在道路尽头的电子站牌上,实时显示着下一班公交的到站时间——“镇镇通公交”已实现100%覆盖。
数据显示,璧山已建成1500公里“四好农村路”,不仅实现村村通,还打造了一批产业示范路。今年实施的来永路升级改造,将助力大圆祥博物馆、宜简水厂的快进快出。
资金攻坚密码——
动态储备25个项目 12亿资金“精准滴灌”
根据璧山区交通运输委2025年向上争资目标要求,被分解为超长期国债、国防交通资金等多个“赛道”,每个赛道都标注了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我们建立了项目储备‘三库联动’机制。”璧山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解释道,25个储备项目分为“近期可实施”“中期培育”“远期谋划”三个库,实行滚动管理。他翻开工作台账:1-6月已对接国家长航局等部门13次,邀请市级专家现场指导6次。最成功的案例是黛山大道北延线项目,通过提前完成工可编制,成功纳入市级重大项目库。
资金监管严格。在缙云山路网改造项目部,会计正在通过“交通建设资金监管平台”申请进度款。“每笔支付都要上传施工影像、检测报告等佐证材料,”会计说,“系统会自动比对合同约定,确保专款专用。”
数智绿色赋能——
瓦斯隧道装上“智慧脑”慢行廊道串起“绿动脉”
回到缙云山隧道,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新引进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激光扫描建立的隧道三维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施工工况下的应力变化。“这套系统虽然价值比较贵,但能减少施工风险。”技术负责人说。
璧山机场和集疏运体系规划图
绿色出行网络日渐完善。在云巴慢行系统,骑行爱好者小王指着新安装的太阳能充电桩说:“现在骑电动车来休闲,再也不怕没电了。”这条云巴慢行系统,串联起多个公园和公交站点。更令人惊喜的是,沿线设置了多个“交通驿站”,提供休憩、换乘等便民服务。
新能源推广力度空前。在璧山公交枢纽站,崭新的电动公交车正在充电。站务员介绍:“我们新建了数十个充电桩,年底前将实现所有建制村新能源公交全覆盖。”据悉,璧山已淘汰全部燃油公交车。下一步还将在农村地区布局大量充电桩,破解电动汽车下乡“最后一公里”难题。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璧山交通建设体现的民生温度。
在三合镇二郎村,村民张大爷每天都要走过新改建的卷洞桥。“以前桥面裂缝能塞进拳头,现在放心多了。”今年璧山区通过投资改造危桥,让村民们告别了出行隐患。区交通运输委透露,已建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对全区桥梁实行“一桥一档”管理。
公交服务持续升级。在璧山城区,新开通的306路公交串联起3个轨道站点。乘客李女士点赞:“发车间隔从2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刷卡还能享受1小时免费换乘。”目前全区公交线路达数十条。最让村民高兴的是“预约响应式”农村公交,通过手机APP就能预约车辆上门。
憧憬“十五五”——
主动聚焦“交通强市”全面加快交通项目建设
面对即到来的“十五五”,璧山区交通运输委正积极谋划发展思路,将紧紧围绕璧山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东融西进、南联北接,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交通大动脉,构建多式多向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1机场4高铁6轨道8高速”的交通网络格局,推动璧山交通高质量发展。
他们将着眼“交通强市”,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
——对外辐射,全力建设璧山机场。主动对接市级部门规划建设机场集疏运体系,积极争取一批重大的交通大通道项目串联起重庆新机场与周边节点城市,打造以重庆璧山机场为核心载体的铁公空多式联运枢纽,促进主城都市区快进快出。全力配合璧山机场市级工作专班实体运行,配合做好璧山机场及临空经济区规划研究工作,“十五五”初期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渝西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工程,中期开工民航主体工程,力争“十六五”前期建成投用。
——四网融合,全力提速铁路发展。协调市区两级,做好兰渝高铁、铁路枢纽西环线(C10线)、团结村至璧山货运铁路、市域铁路璧津线、渝自城际、渝毕城际、市域铁路大足线(C3线)、市域铁路永川线(C4线)等相关铁路项目入规和建设工作,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快线、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
——优化布局,全力完善公路网络。启动璧铜线站点连接线、青龙湖连接线、缙云山璧山片区(璧城水天池至青杠白云湖)路网改造工程、中心城区西北向至潼南物流通道、中心城区西向至荣昌物流通道、中心城区北向至合川物流通道、渝西地区互联互通S545(璧山段)通行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市区共建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七塘至草街、璧山至铜梁高速。实现镇街、景区园区10分钟上高速;璧山区内重要节点间、镇与重要节点间、镇与镇之间30分钟通达;璧山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30分钟到内环、1小时到中心城区重要交通枢纽。
后记:
从缙云山隧道的智能化施工,到璧山机场的宏伟蓝图;从一条条高速相继通车,到农村公路的“白改黑”;从资金筹措的创新突破,到绿色出行的贴心设计……璧山的交通建设既有大开大合的“大写意”,又有精雕细琢的“工笔画”。
我们看到,璧山的交通布局始终贯穿着“三个协同”:一是时空协同,通过高铁、机场等重大设施压缩成渝“时空圈”;二是产业协同,围绕临空经济、智慧物流等培育新增长极;三是城乡协同,以“四好农村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这种系统性思维,使得交通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铺路架桥”,而是成为区域经济重构的核心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基因的植入。从全国首个“云巴”示范线到两新设备更新,从云巴慢行系统到战备公路资金拼盘,璧山在解决“钱从哪里来”“技术怎么突破”“效益如何最大化”等问题上,展现出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正如璧山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所言:“没有现成答案,就自己创造答案。”
站在新起点回望,璧山交通的蜕变恰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微观缩影。当缙云山隧道的掘进声与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图相遇,当桂花飘香的农村路与智能网联的云巴交织,这里正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内陆城市如何通过交通突围,在区域竞合中重塑竞争力?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句刷在工地围挡上的标语——“让每一公里都产生黄金效益”。
(重庆市璧山区交通运输委员会:舒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