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20 10:07: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常态化的重要抓手,其战略价值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入贯彻而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当前存在的制度执行温差、教育代际断层及监督边际递减等现实问题,通过构建“问题诊断-路径构建-保障体系”的分析框架,系统论证制度约束、文化渗透与监督效能的三维联动机制对国企廉洁治理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国有企业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这些困境既反映出传统管理模式的适应性不足,也暴露出新时代背景下廉洁治理体系的转型压力。从制度执行层面观察,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完备的廉洁制度体系,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制度文本与实际执行之间的明显落差,特别是在采购审批、项目招投标等关键业务环节,制度规定的程序性要求时常让位于效率优先的实务考量,这种制度空转现象直接削弱了廉洁规范的约束效力。教育渗透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随着员工代际更替加速,传统廉政教育中会议传达、文件学习的单向灌输模式日益显现出吸引力不足的缺陷,年轻员工群体对程式化的警示教育内容接受度持续走低,而企业在新媒体传播、情景模拟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上又相对滞后,导致廉洁价值观的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监督机制运行同样面临挑战,现有监督体系过于依赖上级检查与专项治理的运动式监督,同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日常监督往往受制于人情因素难以实质性开展,加之数字化监督平台建设进度迟缓,使得监督效能难以穿透企业运营的深层环节,这种监督盲区的存在客观上为廉洁风险提供了滋生空间。
二、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分层分类制度体系
针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应当建立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匹配的三级防控机制。在决策层面,需系统梳理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事项的廉洁风险点,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禁止性规定清单,例如明确禁止领导班子成员在供应商遴选环节为特定企业出具推荐函等具体情形。执行层面需要将廉洁要求嵌入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应在招标文件编制、评标委员会组建、合同变更审批等环节设置廉洁审查程序,要求经办人员逐项确认无利益输送可能后方可进入下一流程。对于基层操作岗位,则要制定具体到岗位行为的廉洁规范,如加油站管理员不得代客户保管加油卡、不得私自调整计量设备参数等十条操作性禁令,通过将抽象廉洁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实现制度约束的全员覆盖与精准落地。
(二)创新教育传播矩阵
廉洁教育应当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构建多维立体的传播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可采用真实案例还原与虚拟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国有企业领域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VR廉政教育模块,让参与者通过虚拟场景中的角色扮演切身感受廉洁决策的重要性。传播渠道方面需要实现权威平台与社交化载体的有机结合,既要在“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开设专题课程,也要开发企业内部廉洁教育应用程序,设置每日廉洁微课、违规行为模拟测试等功能板块,通过高频次、碎片化的方式强化员工认知。教育对象区分上应当把握职业生涯关键节点,对新入职人员重点进行廉洁从业基础规范培训,对晋升管理人员增加利益冲突回避等专题课程,对临退休人员则强化离职后从业限制等警示教育,形成贯穿职业全周期的教育链条。
(三)完善立体监督网络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需要实现内部管控与外部协同的有机统一。内部监督体系应当建立业务部门自查、专业审计核查、纪检监察抽查的三级联控机制,特别是在重大合同审批过程中,要求业务部门说明供应商选择理由、审计部门出具合规性意见、纪委备案留痕,形成相互制约的闭环管理。对外监督方面可构建供应商诚信档案系统,要求合作企业定期更新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等信息,对存在商业贿赂记录的企业自动触发预警并限制投标资格。技术监督手段需聚焦廉洁风险高发领域,如在差旅费报销系统中部署智能分析模块,对频繁出现的同城高额住宿费、异常时段交通费等支出自动标记,经人工复核确认后纳入廉洁风险数据库,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监督效能。这种全方位监督体系的构建,既要保持各监督渠道的独立性,又要实现监督信息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对权力运行的刚性约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制度刚性约束与文化柔性渗透的协同推进,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将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随着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未来廉洁治理体系将呈现更强的溯源防伪能力。国有企业应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廉洁文化深度融入组织肌理,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可持续的实践范式。
(河南能源贵州豫能黔西金坡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于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