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灯照童心 笃行十三载育桃——记新宁县金石镇焦家垅小学教师徐运强
发布时间:2025-08-20 10:07: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新宁县金石镇焦家垅小学,提起徐运强老师,师生们总会想起那个常守在教室门口的身影,那个课堂上能把数学公式讲成“生活故事”,深夜还在灯光下修改教研方案的他,用13年教育坚守,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这位1989年出生的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如今身兼学校教科室主任,手握5项省级奖励、7项市级荣誉,以及“新宁县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多项称号,却始终把“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当作最朴素的追求。
以“德”为基:蹲下身与孩子平视的教育者
“教育不是灌输,是唤醒。”2012年踏上讲台时,徐运强便把这句话刻在备课本扉页。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而教师要做的,是蹲下身平视他们的光芒。
去年,班里转来的学生小辉因性格内向,上课总是低着头,哪怕会做题也从不举手。徐运强没有简单鼓励,而是悄悄观察——他发现小辉解题时擅长用画图法,思路比同龄人更清晰。在一次“应用题专题课”上,徐运强特意点名:“小辉,你的画图解题法很特别,能上台教大家吗?”起初小辉紧张得声音发颤,徐运强站在一旁轻声引导,还带头鼓掌。那节课后,小辉的头渐渐抬了起来,不仅主动举手答题,还在全校数学竞赛中拿下三等奖。
“学生的自尊心像露珠,碰不得。”这是徐运强常和年轻教师分享的心得。面对调皮犯错的学生,他从不用“批评”收尾,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分析问题;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会悄悄垫付资料费,再以“班级奖励”的名义送出;每学期家访,他总会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聊孩子喜欢的话题而非只谈成绩。13年来,他坚持“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用尊重与耐心,让20多个曾经“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成长底气。
以“教”为要:严爱相济的“数学引路人”
“徐老师的数学课,连最不爱学数学的孩子都听得入迷!”这是家长们对徐运强的一致评价。作为数学教师,他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总能把抽象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
讲解“圆柱和圆锥体积”时,他带着学生用硬纸板制作模型,在“拼接—测量—计算”中理解公式推导;教“百分数应用”时,他把超市折扣海报、水电费单据搬进课堂,让学生化身“小会计”帮家人算账单;就连枯燥的口算练习,他也设计成“数学闯关游戏”,赢了的学生能获得“课堂小老师”的机会。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徐运强的教学从不含糊——知识点讲解必须精准,作业批改要标注每处错误;但对学生,他总有足够的耐心。曾有学生小敏数学成绩垫底,甚至想放弃,徐运强每天课后留20分钟为她“一对一”辅导,从最基础的“分数加减法”补起,每次进步都写下鼓励便签。期末时,小敏的数学成绩从及格线冲到班级前十,家长特意送来感谢信:“徐老师不仅教孩子做题,更帮孩子捡回了信心!”
在他的带领下,所带班级多次获评新宁县“优胜班集体一、二等奖”,学生在数学竞赛、科技创新等赛事中获奖30余人次,他的教学方法也成了学校的“标杆案例”。
以“研”赋能: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跨越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2024年担任教科室主任后,徐运强把这句话贴在了办公室墙上。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他带头钻研,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
为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他每周至少听3节不同学科的课——从语文课堂学“情境创设”,从科学课学“探究式教学”,再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打磨教学设计;他坚持写教学反思,把课堂中的“小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比如“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怎样提升数学课堂的互动性”,累计撰写教学笔记3万余字;他还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主持的集体备课项目获省级二等奖,撰写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究》等10余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数学教研小组”“青年教师成长营”,每周开展教研沙龙,每月组织优质课展示,教师们的教研热情被充分点燃。去年,学校有5名教师在县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教育是一场慢旅行,要陪着孩子慢慢走。”13年教学生涯,徐运强从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研的“领头人”,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赤诚。如今,他依然每天最早到学校,最晚离开,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学生送的贺卡,备课本里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未来,我想继续做一束微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徐运强说,这是他作为教师最坚定的初心,也是他将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朱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