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联森总经理杨发:以智能系统解码地下工程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20 14:59: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中国是全球隧道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573座,总长23508公里;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超过4.5万公里,共建成高速铁路隧道4561座,总长7735公里。在这组辉煌数字背后,隧道工程施工中因地质条件突变导致的安全事故仍占总事故量约40%。“在福建这样的多山地区,隧道施工就像在盲盒中作业。”工地现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师这样描述作业现状。
传统地质预报主要依赖TSP(隧道地震波探测)、地质雷达等单一技术手段,存在三大致命缺陷:数据采集碎片化、解译依赖人工经验、预警滞后性强。福建联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发透露:“去年省内就有项目因为未能及时发现隐伏溶洞,导致停工返工损失超过2000万元。”这种产业痛点正是杨发研发智能解译系统的现实基础。作为公司隧道工程技术创新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攻关,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地质工程学深度融合,打造出“智慧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智能解译系统V1.0”这套智能系统。
不同于传统设备,系统构建了多源数据融合采集层、智能解译算法层和三维可视化应用层的“三位一体”技术架构。系统集成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等8类探测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毫秒级数据同步,每日可处理超过2TB的原始数据。其核心算法采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训练数据集包含全国23条典型隧道地质案例,可识别12类典型地质灾害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系统能实时生成高精度地质模型,精度达0.5m,自动生成风险预警报告,并支持VR/AR多终端访问。“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地质大脑。”杨发指着屏幕上的算法流程图解释,“我们建立了地质特征样本的数据库,通过迁移学习技术,系统能快速适应不同地质构造区。”实际应用数据验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在福建某高速公路隧道项目中,系统提前7天准确预测出一处大型断层带,帮助施工方调整支护方案。这次直接避免经济损失上千万元的案例获得了施工方的感谢和认同。在随后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中,该系统使地质预报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65%提升至75%,预警时效性大大提高,成为预警类别系统中第一梯队的选择。
作为福建省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工程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杨发的技术突破正在产生广泛影响。他正在努力编制的行业规范方案已被纳入行业标准草案。站在新的技术高度,杨发已开始布局下一代产品研发。他透露,公司正与智能科技企业洽谈合作,计划投资数千万元建设智慧隧道研发中心。这一布局与交通运输部《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智慧建造技术”的要求高度契合。
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教授看来,杨发的实践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首先,它证明了传统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其次,展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最重要的是,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则关注技术应用的普惠性:“希望这样的创新成果能更多惠及中西部地区。目前我们正在推动建立‘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推广联盟’,让更多中小施工企业用得起、用得好先进技术。”随着我国“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35年,新建公路隧道将达1.2万公里。在这场地下空间开发的新征程中,以杨发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者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他们的努力不仅关乎工程安全与效率,更在重新定义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用智慧之光,照亮每一条穿越山海的通道。正如杨发在采访结束时所说:“隧道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征服地质,而是与自然达成和谐。我们的技术要让每一米隧道都成为安全之路、智慧之路、绿色之路。”这或许正是新时代工程建设者的使命所在。(蔡歆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