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权力监督 “最后一公里” 难题破解
发布时间:2025-08-21 10:27: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企业基层作为战略落地、效益创造的“最后一公里”,内部监督是确保决策执行到位、维护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防线。然而,当前国企内部监督在这“最后一公里”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内部监督力量分散,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党政和群众监督等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协同,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另一方面,监督手段较为传统,多依赖信访举报和定期检查,面对隐蔽性强、手段翻新的违规问题,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不足。此外,部分基层监督人员存在“熟人社会”顾虑,碍于人情关系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导致监督流于形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企内部监督的效果,亟需破局。
破解国企内部监督“最后一公里”难题,需多管齐下。首先,要构建“大监督”格局。整合企业纪检、审计、财务、党政等部门力量,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督查机制,推动监督资源下沉、监督力量聚合。例如,某省属国企探索在二级单位建立“多方监督”力量与纪检监察监督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制定信息互通、廉情研判、问题转交等 29条具体措施,有效解决了各类监督力量配合不紧密等问题,实现了监督效果的提升。
其次,要创新监督方式。借助信息化手段赋能基层监督,如搭建企业内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定期公开项目经费、绩效奖金、物资采购的来源去向,便于职工参与监督。像某央企的内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公开部门经费、福利发放等多项信息,收集职工诉求并保持高办结率,既让监督有的放矢,也融洽了干群关系。
再者,要加强监督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履职水平,同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人员撑腰鼓劲,消除后顾之忧。例如,某大型国企为 30个基层车间(部门)配齐配强监督员,并制定管理制度和培训办法,通过精准培训和实战实训提升其监督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只有通过完善监督体系、创新监督方式、加强队伍建设等综合举措,才能有效破解国企内部监督“最后一公里”难题,确保企业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