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子助力宁海上屋基村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1 10:27: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层峦叠翠的宁海县岔路镇上屋基村,一片800亩的高山梯田与霞客古道生态区,如今被浙江万里学院创业训练营的师生们赋予了新的名字——“覆盆子黄金种植带”。这个由该校创业训练营师生团队实施的“‘莓’好乡村·‘盆’勃生机——覆盆子产业的‘黄金种植带’与‘数字化赋能’”项目,历经两年深度调研与实践,结出了乡村振兴的“金果子”,成为浙江省大学生投身乡村、科技兴农的生动典范。
上屋基村村委会合影
锁定“黄金带”,破解产业瓶颈
上屋基村素有“王爱山第一村”美誉,生态资源丰富,覆盆子种植历史悠久。然而,团队在2024年至2025年多次深入调研中发现,当地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90%的鲜果依赖低价销售,深加工率不足5%,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严重制约了村民增收和产业升级潜力。
面对困境,团队依托专业知识和科学分析,精准“把脉”。他们结合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数据和历史种植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并论证了位于村内800亩高山梯田与霞客古道生态区的“覆盆子黄金种植带”概念,为标准化、规模化、高品质种植奠定了科学基础。
会议室开会
数字赋能引擎,激活产业链条
破解鲜果销售困局和深加工短板,成为项目的核心攻坚点。团队以数字化赋能电商为突破口,搭建线上营销平台,并创新运用“区块链溯源+液氮速冻”技术组合。区块链技术确保了产品从种植到流通的全过程透明可追溯,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信任度和品牌价值。先进的液氮速冻技术则有效锁住覆盆子的鲜度与营养,成功开发出高品质的速冻鲜果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彻底改变了以往鲜果低价贱卖的窘境。
深加工方面,团队深挖覆盆子“药食同源”价值,成功研发出功能性叶茶、低糖果酱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团队精心制作的宣传片《梯田上的答案》,以唯美画面和动人故事展现了项目的理念与成果,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旅融合塑IP,引凤归巢添活力
项目团队深知,单一的种植销售难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他们巧妙地将覆盆子产业与上屋基村深厚的徐霞客文化底蕴、优美的生态景观(古树林、竹林古道、梯田)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果小帽”文旅IP。围绕这一IP,设计了采摘体验、古道探秘、文化研学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并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产业形态,更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的蓬勃发展和乡村展现的新气象,像磁石般吸引着年轻人。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上屋基村的青年返乡率提升了20%。曾经“空心化”的村庄,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年轻人带回了新观念、新技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实地调研
校地共育硕果,打造振兴样板
“‘莓’好乡村”项目是浙江万里学院与宁海县、上屋基村深化校地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宁海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高度评价该项目:“万里学子团队创新性地打造‘黄金种植带’,通过数字化科技赋能和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其‘区块链溯源+液氮速冻’技术应用具有示范意义,已被纳入我县乡村振兴重点推广项目库。项目显著带动了农民增收和青年返乡,成效斐然。”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扩大联农带农覆盖面,将上屋基经验打磨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产业振兴样板,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宁海智慧”。
从会议室里的蓝图规划,到梯田山野间的躬身实践,浙江万里学院的师生们用智慧和汗水,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覆盆子“黄金种植带”的实践,不仅为上屋基村铺就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更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提供了充满活力的“青春方案”和值得借鉴的“万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