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共青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21 14:06: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将该计划纳入乡村振兴整体布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指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凸显了乡村人才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作用。乡村振兴事业不仅需要社会各类主体的广泛参与,更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支持。高校共青团是党和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培养和输送乡村振兴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思想,深入探索青年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高校共青团作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整合多方育人资源的时代使命。作为党的青年工作主力军,共青团兼具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组织特征,能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有效联结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网络。例如协同地方政府共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站”,形成需求对接、实践锻炼、考核评价一体化的人才输送通道;联合相关企业制定“乡村振兴人才能力标准”,将乡村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规范、职业素养要求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这种跨系统协同打破了传统育人体系中的资源壁垒,将行业标准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从而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其次,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及地方团组织之间应建立交流合作平台,相互借鉴,汲取经验。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通过定期举办乡村人才振兴论坛、建立实践育人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城乡、区域间育人经验的交流互鉴。如东部高校共青团可联合中西部地区团组织共同培养人才,共享优质师资、实践基地等资源;涉农高校与综合类院校团组织可通过结对共建,推动农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纵横交织的资源网络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育人资源优势,更推动了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高校共青团作为与青年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组织,要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形成团组织主体负责、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注重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德育学分”等育人机制形成广泛认同和共识,实现贯彻实施;创新设置“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程模块,将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认证体系,提升投身乡村振兴的吸引力,激发全员参与的活力。只有形成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激活高校育人体系的整体效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二、把握阶段特点,打通全过程育人路径

乡村振兴人才的系统性培养需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规律贯穿育人全过程。在育人过程的起始阶段,针对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重点强化认知培养与价值引领。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体验式教育方法,组织新生参与“乡村振兴文化寻访”活动,通过走访传统村落、访谈乡村工匠等实践,建立对“三农”问题的初步认知。开发“乡村发展史与青年使命”等通识课程,结合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典范村的案例教学,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融入思政教育,这种启蒙教育既筑牢了学生的思想根基,又为其后续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当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中高年级阶段,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重心应转向能力塑造的系统化培养。通过组织“挑战杯”乡村振兴专项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重点项目,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产业升级、文化振兴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把握大三学生的职业发展关键期,联合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骨干培养计划”,通过驻村实习、挂职锻炼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乡村治理、产业规划等工作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认知体验到专业实践的进阶式培养路径,这种育人模式的创新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青年培养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创设“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机制,使青年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深化对国情农情的认知,培育扎根基层的群众情怀。

三、突破单一模式,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高度。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因势因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持续推进“三下乡”等系列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例如通过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直观体验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等前沿领域,激发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种培养模式并非技术本位的盲目创新,而是严格遵循“技术服务于人”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其本质是通过技术工具拓展实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高校共青团要注重统筹服务乡村振兴实际需要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与兴趣特长设置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培养方向与实践课题。针对乡村文旅综合体设计、数字乡村建设等复合型课题,组织农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学生协同攻关。这种培养模式既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发展,又强调集体智慧的协作创新,能够较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最后,要在注重价值引领的同时突出榜样引领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应对扎根乡村的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与职业发展指导,建立“乡村振兴青年榜样案例库”,系统梳理投身基层治理、农业创新、乡村教育的优秀校友事迹,及时将通过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等方式传递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样本。持续优化榜样选树机制,邀请优秀校友讲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奋斗故事,借助真实案例让青年学子形成价值认同,使乡土情怀培育转化为可见、可感的行动自觉。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服务好乡村全面振兴是共青团贯彻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优势,着力打造青年建功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务实行动,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青年实践先锋和创新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