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西藏工程建设项目三工区守护雪域“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5-08-21 14:06: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中国交建西藏工程建设项目三工区位于西藏林芝“雪域桃花源”核心地带,穿越色季拉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自进场以来,团队始终以“最小破坏、最大恢复”为原则,多措并举做好绿色文明施工。
技术赋能,坚持生态修复
团队坚持绿色施工理念,聚焦工艺优化与节能减排,积极探索绿色施工新模式,将环保要求贯穿施工各环节,全力打造绿色工地。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开展对生态敏感区域的重点监测,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过程中,团队严格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等制度规范执行。
隧道施工中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和微震爆破,减少山体扰动,保护表层植被。冻土区施工采用温控工艺,通过“热棒+隔热层”技术稳定冻土路基,避免融化沉降。施工前剥离表层腐殖土,用于后期边坡复绿,植被恢复率达95%以上。
边坡施工中,团队采用边坡喷播植草技术,将种子、营养基质、保水剂等科学配比,通过专用机械高压喷附于坡面,快速构件稳固的植物生长层,让发达根系与致密草层形成天然防护网,显著减少水土流失,提升边坡工程安全。
资源节约,做好污染防控
结合项目所属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团队不断强化对施工现场、驻地等周边环境的污染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噪音影响。
在临近居民区路段,项目设置的声障墙有效阻隔了施工时产生的噪声。隧道口设置的污水循环系统,将施工中产生的隧道涌水经三级沉淀后,用于降尘或绿化。施工现场及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中心,收集处理施工中排出的废水。经处理后的废水达到环保要求,用于便道洒水、场站清洗、混凝土结构物养生和蒸汽养生。
项目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应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利用。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分类处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太阳能照明、电动渣土车,减少柴油消耗,碳排放降低30%。探索“永临结合”模式,施工便道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隧道应急抢险通道建设相结合。隧道进出口均设计有永久变电所,施工临时用电考虑先施工变电所,再接至各施工点。
团队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守护雪域高原生态。全面实行施工责任制考核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环保专项检查,做好现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环保联建机制,与当地政府定期开展“桃花源守护行动”,组织志愿者清理沿线垃圾。加强日常生态环保宣贯,组织开展绿色施工管理专题培训,增强全员生态环保意识。
追求卓越品质,书写绿色篇章。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把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理念融入日常管理,积极推动低碳建设,打造高原绿色施工样板。(曹天贵、丁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