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职教创新,三链融合赋能低空经济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3: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其核心使命在于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这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深刻把握服务区域发展的时代责任,主动面向新领域、新赛道,探索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新生态。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防学院”)立足在浙江打造“重要窗口”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性需求,聚焦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要求,以“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为抓手,系统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样本。

一、以“匠才矩阵”筑基,锻造产教融合人才链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路径。面向新兴产业,构建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破解“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关键。这需要院校前瞻布局专业群,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建立贯穿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培训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全要素、全方位对接。安防学院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支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立足国家低空经济战略布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五维融通、四阶递进”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高地。一是构建“无人机 +”专业生态。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紧扣低空经济产业人才需求,前瞻性地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无人机测绘专业,并超前谋划垂直起降飞行器应用技术等前沿领域专业,组建低空经济专业群,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创新“五维融通”育人模式。深化政校行企协同,创建“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培养体系。例如,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实现教学标准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学生斩获“世界机器人大赛无人机特种侦察投放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等国家级奖项 11项,以及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省级奖项22项,人才培养质量获行业高度认可。三是打造“双师双强”育人队伍。通过引进“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邱建忠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培育了一批浙江省技术能手、温州市技术能手、温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温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形成“大师领衔—名师带徒—双师授课”的立体化育人梯队,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四是构建“四阶递进”培训体系。构建“理论筑基—模拟强技—实操砺能—认证提质”四位一体技术技能培训体系。联合应急管理、电力系统等部门,开发包含飞行法规、航线规划、多源数据处理等行业急需的课程资源包,面向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提升服务。累计培训超过1000名合格飞手和 150余名警用无人机驾驶员,有效缓解了区域低空经济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筑牢了产业发展的人才根基。

二、以“技术攻坚”破局,构建产业协同创新链

职业院校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要求院校紧密对接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将技术技能优势转化为服务产业升级的现实生产力,解决“产业链协同不足”的痛点。安防学院将科技创新视为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致力于打造“一核多元”创新矩阵,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建强“空天智创”科研创新平台。学校建成温州市自然灾害遥感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天空地态势感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并组建由博士领衔的“无人机 +”技术攻关团队。团队聚焦产业瓶颈,攻克了三维建模算法优化、多光谱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2个技术创新项目荣获浙江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024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银奖,提升了区域产业技术水平。二是构建“双向循环”技术转化机制。建立“双师流动站 +技术转化中心”双轮驱动机制,打造“1+5+N+G”(1个专业、5个重点企业、N个合作企业、G端协会或政府部门)产业服务矩阵,教师团队深入无人机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助力温州飞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切实将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动能。三是创新“数字治理”服务方式。积极将低空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现代化,开发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系统、城市三维建模技术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出让地块全景图制作、农田监测、海岸线监测等精准服务。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技术创新与城市治理同频共振,拓展了低空技术的应用场景和社会价值。

三、以“城校共生”为驱动,延伸社会多元服务链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服务属性。院校应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通过建设高端智库服务政府决策、开展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组织公益服务回馈社会,有效弥补“服务生态不完善”的短板,实现院校与城市的共生共荣,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安防学院主动融入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温州市“强城行动”计划,构建“智库—科普—公益”三维社会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服务与城市发展同向同行。一是智库服务筑基。学校牵头成立温州市低空经济研究院、温州市未来城市研究院,深度参与地方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积极参与编制《温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温州市低空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等重大规划,并为多个县区提供专业的产业规划咨询服务,为区域低空经济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科普教育启智。建成“无人机 +”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温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研学活动,年接待量突破1.3万人次。深入中小学提供科创竞赛指导,激发青少年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履行了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三是公益服务赋能。组建“梦在云端”师生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无人机 +乡村振兴”“无人机 +应急巡查”等应用场景,开展航拍、农业植保、河道生态监测等公益服务,完成农业植保 1.5万余亩、河道生态监测 100余公里,并为温州马拉松等重大活动提供编队飞行技术支持,服务案例获《中国青年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展现了职教人的社会担当和技术价值。

职业教育必须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前瞻布局专业、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开展研发,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安防学院通过“三链融合”的深入探索与实践,生动诠释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方法,形成了“专业建设随产业转型而动、人才培养随技术变革而新、服务能力随城市发展而进”的现代职教发展范式。面向未来,安防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力打造低空经济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为培育壮大区域低空经济产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职业教育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装备学院:彭苑茹、林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