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法治实践 东华大学“预制菜食品安全”模拟常委会会议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8-22 10:56: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晨光穿林而来,漫过森兰社区中心的落地窗,在“预制菜食品安全”模拟常委会的长桌上铺展成流动的金箔。15块鲜红的表决牌静立桌面,在光影交错间折射出庄重的光泽。墙面原创海报以预制菜常用添加剂为原型,维生素E化身俏皮小人、山梨酸钾戴着小围巾,搭配「守护食品安全,共享健康生活」的醒目标语;一旁易拉宝上,实践团队主角“食小安”与食用香精等添加剂正展开趣味辩论,数据图表环绕四周。而桌旁点缀的原创 IP娃娃,同样是团队成员亲手布置的巧思——这些憨态可掬的玩偶带着青春的灵动,与墙面创意设计遥相呼应,为严肃的场域注入了活泼的气息,让严谨与朝气在此和谐共生。

一、严谨流程还原立法场景 青春视角触碰法治温度

“依据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务委员会会议须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出席,方可举行。”主持人话音落定,在场 15名聚焦“预制菜食品安全”议题的“常委会成员”便齐刷刷举起身份牌,动作整齐划一,透着对民生议题的不容置疑的郑重。这场围绕食品安全展开的模拟会议,每一处细节皆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精心设计,从出席人数的细致核验到相关条例草案表决的规范流程,无不精准复刻着真实常委会的议事准则,让严谨的法治精神在守护舌尖安全的每一个环节中清晰可感。

佩戴着出席证的小朋友在认真参与会议

当工作人员庄重宣读主任会议提出的“审议《上海市预制菜食品安全条例(草案)》”这一建议议题时,东华大学法学专业的“委员”徐天睿,出于专业的敏锐,迅速在笔记本上圈出关键词,动作干脆利落。“以往在课本上研读法条,总有一种抽象感;如今站在‘立法参与者’的全新视角,才明白每一款项背后,都是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她感叹道。在她的笔记本扉页,“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被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字迹经红笔多次勾勒,格外醒目,时刻提醒着这场模拟会议背后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表决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15块表决牌同步扬起的刹那,“唱票人”清朗的声线划破现场:“赞成 15票,通过”,场下随即响起心照不宣的掌声。这掌声里,既饱含着对程序正义的由衷敬畏,更凝结着青年学子对“舌尖上的安全”的深切牵挂——正如模拟议案中所着重强调的,要“通过制度机制安排,切实解决预制菜发展中的监管短板”,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角色扮演的沉浸式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仿佛能描摹出守护民生安全的清晰轮廓。

小代表们正在举牌表决同意通过预制菜安全议案

二、多维发声碰撞思想火花 政企学联动探寻治理路径

“预制菜的保质期标注应当更趋细化,建议区分‘常温储存’与‘冷链运输’两种场景!”身为人大代表发言人之一,食品工程专业的王应畅代表手持议案草案,语气恳切地提出主张,“不明确储存条件的保质期标注,可能导致消费者误食变质食品,带来严重食品安全隐患。”他的发言如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连锁讨论的涟漪:陈珂璟代表聚焦预制菜原料溯源的“数字身份证”建设,强调通过全流程信息透明化阻断微生物污染和添加剂滥用风险;许杳一代表倡议构建“企业自查 +第三方检测”的双重把关机制,着重对亚硝酸盐、农残等食品安全指标进行动态监测……5位“代表”在 3分钟的限时内,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细致的生活观察熔铸为具体可行的建议,让这场模拟审议跳出了形式化的框架,充盈着深切的现实关照。

随后是“企业家代表们”的发言,他们的发言为产业实践领域带来了极具价值的深度思考。模拟餐饮企业家程钰文结合企业创新实践分享道:"我们正在试点'透明工厂'直播模式,消费者只需扫码,便能实时查看从食材清洗到包装出厂的全流程。"这一创新之举,与其他代表提出的"监管数字化"建议形成了完美呼应,为线上监管与企业自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践样本。

另一位企业家张桐语从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直言:"比起繁复严苛的监管条款,我们更需要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生产标准。如果相关条例能够对原辅料采购、保质期标注等细节作出具体规范,将极大帮助我们规避经营风险,实现轻装上阵。"

在政企双方的思想碰撞中,同学们都逐渐认识到,良法善治绝非监管与产业的对立博弈,而是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为产业发展预留充分空间。这种平衡之道,正是立法智慧最生动的体现。

小代表在对议案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代表在对议案提出自己的见解表决结果尘埃落定,15票全票赞成的高票通过,既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又饱含令人振奋的惊喜。"这份全票通过的表决结果,绝非简单的形式上的'一致同意',而是集体智慧与深入研讨碰撞出的共识结晶。"作为高行镇森兰社区生活中心主理人、阳光天地商圈青年业主,同时兼任人大代表的汤巧轶,以"列席人员"身份全程参与讨论。她感慨道:“年轻人的关注让预制菜安全议题有了新的讨论维度,这种‘沉浸式普法’比单纯宣讲更有感染力。”青年群体对预制菜安全议题的热烈探讨,为传统议题注入了创新视角。通过打破单向灌输模式,让思想进行双向交流,也让法律知识与食品安全知识真正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三、从模拟到深思青春力量 书写法治实践答卷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活动除了这些青年学子的线上参与,实践团成员们还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实现了全域覆盖。高清镜头实时捕捉议事现场的热烈交锋,学子们立足预制菜安全议题的真知灼见,通过网络直播精准传递。开播瞬间,直播间人气值便直线飙升,网友互动热情高涨,点赞量呈指数级增长,评论区讨论热度持续沸腾——观众人数超 50人,点赞次数突破 1.5万次,更超过了 94%的同级别主播。这场关于预制菜安全的青春思辨,不仅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更以裂变式传播效应推向全民讨论的舆论场,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社会关注度。

在记者团精心撰写的新闻稿里,“青春视角下的预制菜安全防线”这一标题脱颖而出。稿件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会议的全过程,还细致地整理了学子们提出的“校园预制菜专柜试点”“社区科普站建设”等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从“模拟议事”到“主动思考”的蜕变——正如徐若言代表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只是在扮演某个角色,更是在学习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为身边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终定格的群体影像里,每一双手都紧紧攥着东华大学“食小安”暑期实践团队精心制作的奖状,纸张上层层叠叠的装饰与充满童趣的印章,宛如岁月镌刻的无声印记,静静诉说着这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当青春的热忱邂逅法治的严谨,当理论的思辨对接民生的温度,这场由东华大学与高行镇团委联袂打造的模拟活动,绝非简单的流程复刻,更是一堂浸润心灵的“社会大课”——

它让青年学子真切认识到,法治的每一步前行都不是空中楼阁的抽象理论。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领域,法治的进步更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笔,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为墨,共同书写守护“舌尖安全”的时代答卷。

实践团成员为小代表们颁发团队原创ip奖状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森兰社区中心的窗棂,这场跨越两天的模拟常委会落下帷幕,但青春与法治的共鸣仍在延续。那些贴满创意印章的奖状、写满批注的条例草案、直播间里沸腾的讨论痕迹,共同勾勒出青年学子参与社会治理的鲜活轨迹。

从原创IP“食小安”的萌趣身影,到“数字身份证”“透明工厂”的专业构想,年轻一代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食品安全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命题;法治进步也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一次举手表决、每一条建议提案里的点滴实践。

东华大学与高行镇团委的这场创新尝试,让青春力量真正嵌入法治实践的肌理。当更多青年以专业为翼、以责任为灯,在守护“舌尖安全”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便是对“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最好的青春注解——因为法治的未来,本就该由这样一群心怀热忱、脚踏实地的年轻人,一笔一画地书写。(文编:周靖然、摄影:郑好、徐天睿、美编:郑谦盈、周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