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再入 CSSCI 百年文脉续写人文新章
发布时间:2025-08-22 14:20: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8月 12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最新名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功入选 CSSCI(2025-2026)来源期刊,这是该刊自 1996年以来连续三届入选,标志着其作为全国高校学报标杆的学术地位持续巩固。作为中国创办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其“编辑学研究”栏目更被中宣部列为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成为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灯塔”。
《河南大学学报》肇始于 1934年,时任校长张仲鲁以“冀为学术之渊薮,文化之邓林”为理想,将学报定位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人才”的学术高地。从创刊初期嵇文甫《明清时代的唯名论思潮》等开拓性研究,到改革开放后“宋史研究”“编辑学研究”等特色专栏的设立,学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累计发表论文 497篇,培育出王汉澜、朱绍侯等学术大家,见证了河南大学从“中州学府”到“双一流”高校的蜕变。正如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所言:“学报是河南大学人文精神的显性表达,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高校学报从学术阵地到文化引擎的范式转型。”
河南大学的人文精神,深植于 1912年建校时“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的初心。从林伯襄校长“国之强,强于学”的呐喊,到抗战时期“沙蓬茅舍作讲堂”的坚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在历史淬炼中愈发璀璨。冯友兰在此完成《新理学》体系建构,范文澜著就《中国通史简编》,更有嵇文甫、任访秋等学者以学报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原的传播。
在学报引领下,河南大学形成“学报 +学科 +平台”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法学院以百年法学教育为根基,学科评估连续两届获评 B-(河南省第二),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6项,郝铁川教授在《中国法学》发表《马锡五审判方式再认识》实现顶刊突破。法律援助工作站获评“全国先进集体”,与金盾信安共建数字法治实验室,推动法学与 AI深度融合。
站在“双一流”建设新起点,河南大学正以学报入选为契机,推动人文社科数字化转型。正如校长张锁江院士所言:“我们将以‘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河大精神,在人文社科领域书写‘守正创新、融合共生’的时代答卷。”
从《河南大学学报》的学术坚守,到各学科的多点突破,河南大学用百年时间证明:人文社科的繁荣,不仅是学术成果的累加,更是文明基因的传承。在黄河之滨,这座“铁塔牌”高校正以学报为支点,撬动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新未来。(河南大学法学院:应瑜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