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中华好声音”主播招募活动颁奖典礼在上海书展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8-22 14:20: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8月17日傍晚,上海书展第三活动区内,一场以“诵千年经典,承中华文脉”为主题的“中华好声音”主播招募颁奖典礼,在琅琅书声与浓郁墨香中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太湖大学堂与老古文化联合主办。自8月1日启动线上招募,至15日截止征集,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百余部诵读作品。在书展现场的颁奖典礼上,优秀参赛者的精彩演绎,再度唤醒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记忆与热爱,展现出经典诵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力,尤其深入触动了青少年一代的心灵世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其文辞优美、思想深邃,更因其能跨越时空,以丰富的形式与每一代人展开对话——而诵读,正是这样一种既古老又鲜活的对话方式。”17时,典礼正式开始,主持人许曦伦以这段温和而有力的开场白,将现场观众引入一个由声音与经典交织而成的文化场域。

经典诵读,是一种文化的呼吸

复旦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严峰在致辞中回顾了与太湖大学堂、老古文化多年的合作。他指出:“我们一直以来都说‘读书’,小学、中学、大学,都离不开‘读’。而‘读’尤其是‘诵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他强调,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声音的传递,文字被赋予生命,思想得以传播,文化得以延续。

复旦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严峰致辞

老古文化新媒体总监张纪伟在发言中介绍,本次主播招募活动通过多家新媒体平台发布,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百余份诵读作品,参赛者年龄跨度从六七岁的儿童到六七十岁的教师,涵盖多类社会群体。他还提到,老古文化自2023年起开办“经典师资班”,至今已举办六期,致力于培养更多能诵读、能讲解、能传播经典的教育工作者。

老古文化新媒体总监张纪伟致辞

南怀瑾的读经观:背诵不是笨办法

活动现场播放了多段珍贵视频,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生前关于“读经”的原声讲话。南先生以诙谐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背诵在当代的意义:“背诵不是笨办法……背诵能治‘文化缺钙’。”他指出,背诵中文经典不仅能训练记忆力,更能涵养性情、开阔心胸,甚至幽默地称“还能对付鬼”——于轻松笑语之间,道出了诵读与心性修养之间的深刻联系。

南怀瑾先生所提倡的“读经观”,强调“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尤其适用于儿童阶段的国学启蒙。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丛书的编写中:全书仅收录原文,不加注释,除标注拼音外,更注重读音的准确与语感的培养。

声音诠释经典,童心对话圣贤

活动现场播放了部分入围选手的诵读视频集锦。从《大学》《中庸》到《庄子》《滕王阁序》,从《声律启蒙》到《朱子家训》,孩子们以清澈而有力的声音,为古老文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的选手年仅四五岁,却能流畅背诵长篇经典;有的青少年在诵读中融入个人理解与真挚情感,令人深受感动。

活动依次揭晓并颁发了一等奖:陈苓夏,二等奖:李献玲、王雨欣、黄毓容,三等奖:叶亦欣、王雨桐、李线宜、徐之远、何昊天。获奖选手发表了真挚感言,分享诵读经典的感悟。

来自太湖大学堂的七岁半小朋友叶亦欣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我4岁就开始读《论语》,现在读了《孟子》《老子》《庄子》……”语气稚嫩却字字清晰,体现了家庭与学校在经典教育方面的长期坚持。

12岁的获奖者黄毓容分享道:“一开始觉得古文很难,但坚持读下去之后,理解力提高了,语文成绩也提升了。”她的弟弟妹妹也因诵读经典而在学业上表现优异。

不仅是孩子的功课,更是成人的回归

诵读并非孩子的专利,本次活动中亦有多位成年人参赛并获奖。喜马拉雅平台人气主播、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线宜博士,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诵读的实践与推广,曾荣获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

她在发言中谈到,疫情期间录制《唐诗三百首全解》时,自己常从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中获得深刻的慰藉。“经典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她还分享了一次跨文化教学中的经历:当她向美国学生讲解“塞翁失马”时,学生们立刻联想到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那一刻,她深切体会到,文化虽各有差异,却也存在着相通互鉴的可能。

她进一步表示:“也希望孩子们能扎根自己的文化,让经典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伴他们走向世界,温柔地拥抱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经典的回响,感受中华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李线宜现场发表感言

颁奖与互动:文化在仪式中传递

颁奖环节穿插进行两轮有奖问答。提问内容从“拱手礼左右手如何叠放”到“京剧脸谱中黑色的象征”,从“宣纸得名由来”到“三更是指几点”,现场观众——尤其是孩子们踊跃举手应答,气氛十分热烈。这些看似细微的提问,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细节与礼制传统。

一等奖获得者陈苓夏小朋友,也即本次“中华好声音”万元夏令营大奖得主,来自七宝明强小学,她诵读的是《庄子·逍遥游》的选段。虽然谦称“还不能完全理解”,她却已然感受到庄子想象的瑰丽与文笔的磅礴。她表示自己最爱读《论语》,“里面有许多小故事,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经典夏令营:延续二十年的文化之旅

活动尾声,主持人播放了太湖大学堂经典诵读夏令营的宣传视频,向现场及线上家庭及文化爱好者发出邀请。该夏令营创办二十余年来,始终受到广泛欢迎,每年报名情况踊跃,不少孩子更是连续多年参与。本届一等奖获得者将获赠全程免费参与夏令营的资格,其余获奖者也将会收到主办方寄送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全套丛书及精美文化礼品。

一场活动,更是一场文化播种

本次“中华好声音”主播招募活动虽以上海书展为舞台,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活动通过声音、影像、互动与颁奖等多元形式,将“读经典”这一行为,从私人书斋与课堂场域,延伸至现代媒介化、公众化的广阔场景之中,令“诵读”重新成为一种可见、可听、可感、可传的文化实践。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推图书,《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由南怀瑾先生指导、郭姮妟女士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八册,依蓝、黄、橙三系列分阶编排,内容仅收录原文,标注音读而不加释义,完全遵循南怀瑾先生所倡导的“诵读为本”教育理念。这套丛书至今已畅销十余年,走入无数家庭与校园,持续滋养着一代代读者的文化生命。

经典是古老的,声音是年轻的

传统文化要“活起来”“传下去”。而“活”与“传”,离不开人的参与、心的认同、口的诵读。经典是古老的,但声音是年轻的;文字是静止的,但诵读是流动的。当孩子们用清亮的声音读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当青少年在麦克风前演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成人在忙碌生活中仍愿为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驻足——经典,便在这一刻真正地“活”了过来。

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次召唤;不是一次表演,而是一次回归。诵千年经典,承中华文脉——需要每一个你,一起读出声来。

(朱虹、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