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量”扎根乡土的三重考验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年来,一批乡村干部通过搞怪、幽默的视频走进大众的视野,并让乡亲们的“土货”乘上网络的快车畅销各地,在家门口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场基层干部与互联网的碰撞,如春雨般滋润着渴望发展的乡村大地。然而,要真正让这网络的星光持久闪耀,成为照亮乡村振兴前路的明灯,基层干部的互联网成长之路,唯有经受住群众认可、游客满意、内容正向三道考验关,才能让这珍贵的“流量”真正扎根乡土,结出惠及千家万户的丰硕硕果。
群众认可是流量的“源头活水”,要的是真心实意。当干部们放下官架子走进直播间,其成败关键不在表演技巧,而在于能否赢得乡亲们心底的认同,群众的眼睛最雪亮,流量是否掺水、帮扶是否走心,他们的复购率和口碑就是最公正的裁判。因此,基层干部要将居高临下的权利姿态转变为与群众的平视对话,让直播间成为民主协商新场域;要将代民做主的决策模式转变为让群众全程参与,建立直播选品村民议事会等共治机制;要将模糊收益的利益联结转变为与群众的阳光分配,通过村务公开链确保流量红利惠及每家每户。只有把村民当成真正的“自家人”,让乡亲们真切感受到“这是咱们自己的事”,才能获得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流量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游客满意是流量的“转化密码”,要的是真材实料。干部的走红视频如同一张张闪亮的邀请函,吸引着远方好奇的目光,然而,能否让网友从“刷到”变为“走到”,将一时的好奇转化为深度的体验和持续的消费,才是真功夫的体现。因此,基层干部需当好“需求翻译官”,建立弹幕热词库,将厕所脏、路标乱、卫生差等高频吐槽纳入村规民约整改清单;当好“服务质检员”,依据差评制定配套服务规范,从床品换洗到菜单定价全面标准化;更要当好“产业调度员”,当土鸡订单暴涨时推动冷链中心建设,农家乐爆满时组织厨艺培训。通过互联网将游客需求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精准导航,倒逼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标准化,形成“流量引流-消费升级-产业提质”的正向循环。
内容正向是流量的“指路明灯”,要的是坚守底线。基层干部的每一次亮相,都在为家乡形象代言。镜头所呈现的内容,必须经得起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因此,基层干部需要当好乡风代言人,建立内容审核制度,不刻意放大贫困博同情,不虚构故事搞套路,不矮化乡土求猎奇,拒绝装疯卖傻博眼球,镜头前展现乡亲们的勤劳诚信;当好政策宣讲员,带货间隙见缝插针普及惠农政策解读,把直播间变成云端服务站;当好文化传承者,直播嵌入“非遗小课堂”,让腊肉熏制、刺绣针法这些老手艺成为直播亮点。基层干部手握镜头,更要心怀敬畏,用鲜活的乡土叙事诠释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让每一条视频都成为展现乡村文明的窗口。
从直播间里的助农带货到短视频里的乡村推介,基层干部的互联网探索,本质是用数字技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探索,当群众在流量中尝到甜头、游客在体验中留下好评、内容在传播中彰显自信,流量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泡沫,而会成为滋养乡村振兴的活水。(麻栗坡县纪委监委:韦尚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