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治理温度暖群众心窝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是感知民心的“晴雨表”。冰冷的规章与遥远的承诺难以温暖百姓心田。治理的“温度”,源于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可依的日常体验。关键在于做实“脚底板”丈量民情、“小马扎”共商共治、“热乎饭”精准送达这“三件事”,让服务的暖流持续滋养群众心窝。

“脚底板”丈量民情,感知需求“零距离”。治理温度始于对民情的精准把握。干部必须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推动工作方式从“坐等上门”向“主动敲门”的转变。网格员、社区干部应划定责任区,每季度对辖区住户进行全覆盖走访,动态更新“民情档案”,摸清家底与核心诉求。同时,推行“问题首见负责制”,明确首先发现或接触问题者为“首责人”,无论是否其分管领域,都需第一时间记录上报并全程跟踪直至解决;上级部门则需建立高效协同处置平台,杜绝推诿现象。此外,在社区、门岗等便利位置设立“民情收集箱”,安排专人每日开箱整理,确保48小时内初步响应。

“小马扎”共商共治,化解难题“聚合力”。摸清需求是基础,有效解决方显温度。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群众参与的“大合唱”。应制度化推行“小马扎议事会”,由村、社区负责人每月固定日期在群众方便的地点召集,并提前公示源于走访和信箱收集的急难愁盼议题。会议中要保障群众发言占时70%以上,干部现场回应,能当场拍板的立即确定。同时,要培育“本土调解能人”,聘请有威望、懂情理的退休干部、老党员等担任特邀调解员,经培训后赋权调解常见邻里家庭纠纷及小额争议,并建立“首调负责、专业复核、定期回访”机制,融情理法于一体化解矛盾。对于无论线上线下渠道反映的问题,都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公开栏、微信群“回音壁”专栏反馈进展或结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交代”。

“热乎饭”精准送达,服务关怀“在身边”。治理温度最终要落在日常生活便利处。要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网格员依据“民情档案”,主动筛查符合条件的对象,在其满足条件7日内上门送达提炼成“一句话明白卡”的服务包,内含政策要点、申办流程及代办选项。针对高龄认证、社保激活等高频需求,每月设立1-2天“流动服务日”,由部门工作人员携带设备轮转小区村落,提供“家门口”一站式服务。更进一步,以网格或楼栋为单位,整合志愿者、物业、商户力量组建“应急互助小分队”,社区提供小额物资支持,明确职责与快速响应流程,确保老人突发疾病、水电故障、临时托幼等紧急情况发生时“身边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让政府的关怀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充盈群众的日常安全感与幸福感。

基层治理的“温度”,浸润在干部沾泥的“脚底板”上,洋溢在干群围坐的“小马扎”旁,更融汇在及时送达的“热乎饭”里。视群众如家人,待诉求如家事,以实干兴家业,将服务的涓涓细流精准滴灌至房前屋后。唯有如此,才能在贴心服务中,让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化作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最暖一公里”。(马关县纪委监委: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