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畅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法治清风惠万家

发布时间:2025-08-22 14:58: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漫步沙澧河畔,法治文化长廊的标语引人驻足;走进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用乡音解读民法典;校园法治课上,孩子们争相参与模拟法庭角色扮演……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漯河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法治宣传“活起来”“接地气”,今年漯河市开展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活动,明确普法重点、升级普法阵地、培养普法品牌、建强普法队伍,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质效,推动法律知识从“纸面”走进“心间”,为现代化漯河建设注入澎湃法治动能。

突出普法“为民”精准护民需

漯河市把群众所需所盼作为普法工作的着力点、风向标,围绕宪法民法典、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开展法治宣传,广泛宣传与法治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解读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宣讲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诈骗、婚姻家庭、老年人权益保护、宅基地纠纷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以靶向普法、精准普法解民需、护民生。

突出普法“亲民”升级普法阵地

漯河市以建强普法阵地为着力点,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惠而实的普法学法阵地,使法治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法治可感可触可及。

该市每个县(区)量体裁衣打造2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乡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推动普法阵地提档升级。加强企业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结合“万人助万企”“律企携手、法治护航发展”“法治体检”等活动,培育具有企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企业法治文化阵地。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微信普法塔群,走好网上普法群众路线。以“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为契机,运用“乡村大喇叭”,实现普法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同时,协同宣传、网信、媒体等建立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普法集群,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开展智慧普法。

突出普法“利民”培育普法品牌

漯河市普法工作坚持求新求变求进,先后培育了“舞阳农民画”“律师说法”“小小普法官、今天我来讲”等普法品牌,呈现出覆盖范围广、互动热度高、线上传播快、线下渗透深的特点。

该市以舞阳农民画为媒介,巧妙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法治精神,以画普法、以画叙事、以画传情,举办法治农民画大赛,成立法治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开展青少年法治农民画展、宪法民法典农民画展等活动,建立法治农民画电子资料库,以画册、墙绘、挂图、网页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现。挖掘许慎文化、历史名人范滂等丰厚法治底蕴,积极鼓励、扶持文艺专业团体和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把法治元素融入戏曲、庙会、灯会、龙舟等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同步传播,使法治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生机。

突出普法“惠民”创新普法机制

漯河结合普法主题,制定“1+N”普法宣传目录,开展“1+N”(“1”指“12·4”国家宪法日,“N”指“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普法宣传活动。创新推行“三单一书”普法工作机制,围绕普法责任清单落实,向责任单位下发重点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对普法责任落实情况开展履职责任评价并适时反馈,推动“1+N”普法宣传活动落地落效。采取问卷、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搜集、梳理、分析普法落地实情,推行“精准派单”“订单式”普法,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村(居)法律顾问等人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以案释法”宣讲。

突出普法“近民”建强普法队伍

充分发挥“八五”普法讲师团作用,加强公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上门问诊”和“定期坐诊”相结合,为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调整充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强化校园法治教育专业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乡村普法队伍,配齐配优村(居)法律顾问,压实工作责任,推动解决农村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培育以村(社区)两委、人民调解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网格员为重点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建立一支农村群众身边的“法治宣传员、调解员”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提高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作者: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