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工大“类家庭”调研团:跨越两省八市,探寻孤残儿童“家”的温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5 13:31: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日,安徽工业大学“类家庭”调研团的一份份调研报告陆续转化为实践成果——“引入弹性工作制”等建议在马鞍山儿童福利院试点落地,合肥、芜湖等地福利院也据此优化了孤残儿童家庭化养育服务。这支由7名大学生与3名指导老师组成的团队,两年间步履不停,足迹遍布皖苏两省8市,用青春脚步丈量孤残儿童的“成长需求”,以扎实调研解锁家庭化养育的“温暖密码”。

两省八市调研行,青年足迹记录温暖

2023年初冬,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里的一幕,让调研团成员记忆犹新:“类家庭”母亲正给孩童喂饭,热气腾腾的饭菜旁,两个稍大的孩子围坐看电视,笑声清脆。这温暖场景,正是调研团聚焦“类家庭”养育模式的初心——让孤残儿童在模拟家庭的环境中感受亲情温度。

从安徽到江苏,调研团的足迹清晰可寻:在安徽,他们走访合肥、马鞍山、宣城、芜湖、蚌埠5市,梳理出本省“类家庭”模式的发展脉络——合肥作为全国首创者,2001年率先试点“阳光村”双亲家庭模式,累计养育300余名儿童,80余人成功融入社会,3人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的示范样本;马鞍山自2006年启动项目以来,已让90余名孤残儿童感受家庭温暖;宣城“家庭+社工”协同机制、芜湖标准化流程体系、蚌埠的模式探索,共同构成了安徽从“集中供养”到“家庭化养育”的转型图景。

2025年暑期,团队带着安徽经验再赴江苏,深入苏州、无锡、常州3市福利院。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实践样本:常州“新和家园”、苏州“月亮湾”、无锡“吉祥树”养育单元,各地探索虽形式不同,却同样指向“让孤残儿童拥有家的归属感”这一核心。

直面难题献良策,调研成果落地生根

“每次招募‘类家庭’父母,咨询者不少,但听说需全年无休照料,多数人打了退堂鼓。”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副院长张燕的坦言,道出了苏皖两地福利院共同面临的困境。这一问题,也成为调研团深入剖析的重点。

两年来,团队与百余位“类家庭”父母促膝长谈,整理出14万余字访谈记录,既捕捉到“职业父母”的坚守与付出,也梳理出模式推广中的共性难题:除了人员招募难,还包括照护标准不统一、长效激励机制待完善等。基于此,调研团结合各地实践,提出“弹性工作制”“阶梯式培训体系”“社会资源联动帮扶”等针对性建议。

这些建议已逐步转化为实效:马鞍山试点的“弹性工作制”,通过灵活调整照护时间,缓解了“职业父母”的压力;合肥、芜湖福利院参考调研报告,优化了“类家庭”评估标准。团队也因此获评中国青年志愿者关爱行动国家级示范团队,研究成果获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学界专家推荐,成为推动“类家庭”模式升级的“青春智囊”。

步履不停传温暖,青春担当续写新篇

“调研的终点,是实践的起点。”调研团成员表示,孤残儿童的成长需求在变,家庭化养育的探索就不能停。目前,团队已计划奔赴浙江等地拓展调研,进一步总结不同地区的模式经验,分析推广中的挑战与机遇。

从安徽到江苏,从纸面调研到落地见效,这支青春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实践出真知”的意义。安工大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用爱与责任浇灌每一个“类家庭”,让温暖在陪伴中生长,让希望在实践中绽放!(安徽工业大学: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