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巧劲”与“拙功”
发布时间:2025-08-26 13:57: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年轻干部常被两种声音包围:一边是“要会来事”的谆谆教诲,一边是“要有真本事”的严肃告诫。真正的成长之道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把握“巧劲”与“拙功”的辩证统一,正如《论语》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会来事”若脱离道德根基,便如同无源之水。战国时期,苏秦、张仪之流纵横捭阖,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一时风光无限,却终因缺乏道德操守而身败名裂。当下少数年轻干部误将“会来事”等同于酒桌文化、圈子文化,热衷于经营关系而非锤炼能力,最终难免陷入“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困境。与其琢磨领导喜欢什么,不如思考群众需要什么;与其研究汇报话术,不如深耕业务方法。真正的“会来事”,来的是“群众事”,是基于公共利益的沟通协调能力,是“礼”的精神在现代行政中的体现,而非简化为曲意逢迎的处世之术。年轻干部当以“志于道”为起点,坚定理想信念,以“据于德”为办事做人的标准,培养在政策落实中善解民意的敏锐,在团队协作中凝聚共识的智慧,在复杂局面中化解矛盾的技巧,将“会来事”的才能施展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
“真本事”若缺乏实践智慧,则易沦为纸上谈兵。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等工作任务中,有的干部满腹经纶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专业过硬却不懂群众语言,最终导致“理论在天上飞,实践在地上爬”的尴尬局面。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培养人才时强调“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道出了真本事需与谦逊务实态度相结合的道理。因此,仁爱之心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年轻干部要有“依于仁”的情怀,在严格执行政策时不失人情味,在坚持原则时不忘关怀温度。在走访贫困户时,比起机械地完成填表任务,更需坐下来听听群众的真实困难;在窗口接待群众时,比起按规章办事,更需换位思考如何让对方办事更方便。
要将“巧劲”与“拙功”进行有机统一,方能成就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政绩。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面对饥荒时,没有简单开仓放粮,而是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建官舍、寺院,既解决了民生疾苦,又为城市发展打下基础,这正是“巧拙相济”的典范。而“游于艺”的智慧提醒我们,“艺”的范畴在不断扩展,其核心始终未变,即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人民。年轻干部既要夯实专业基础,又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面对基层矛盾时,既要像老黄牛般脚踏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又要像庖丁解牛般找准关键环节。在参与基层治理时,既要有倾听每一个诉求的“笨功夫”,也要创新运用“居民议事会”“改造样板间”等巧方法;在落实政策时,既要扎实做好调研等基础工作,也要灵活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效率。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的沟通艺术;而真正高情商的“会来事”,也必定建立在扎实的业务功底之上。(西畴县纪委监委特约网评员: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