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警惕“三不”心态

发布时间:2025-08-26 15:01: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就算没人监督,也能守住本心,不会因为环境隐蔽就放纵自己。然而现实中,个别干部却在“别人不知”时心存侥幸,在“小节无碍”处降低标准,以“下不为例”来自我开脱。这些看似微小的思想松动,往往成为纪律堤坝溃决的开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慎独作为儒家修身的重要理念,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道德操守。对党员干部来说,这种自律精神尤为重要。明代清官海瑞曾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提醒我们,即便无人知晓,天地良心仍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在公开场合尚能谨言慎行,独处时却放松警惕,从接受小恩小惠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许多落马官员的忏悔录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点,他们往往是从在“别人不知”时放纵自己开始,最终走向不归路。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人在做、天在看”的敬畏之心,真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

“小节无碍”的想法更是一种危险的自我麻痹。有些干部认为,吃一顿饭、收一点礼、行一次方便不算什么,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许多贪腐案例表明,腐败往往始于“微腐败”,从一条烟、一瓶酒开始,逐渐丧失原则,最终酿成大错。北宋名臣包拯一生清廉,连一方端砚都不肯带走,他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在他看来,再小的东西若来路不正,也会玷污清名。党员干部若在“小节”上放松要求,就会在“大节”上丧失底线。因此,必须防微杜渐,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让任何“小节”成为突破纪律防线的缺口。

“下不为例”也是许多人自我安慰的借口。一些干部在违反纪律后,总是用“仅此一次”来自我安慰,结果往往是一次变成多次,最终难以回头。纪律的底线不容试探,原则的红线不能触碰,党员干部若在纪律面前讲条件、搞变通,就会丧失原则,最终害人害己。因此,必须坚决杜绝“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做到一次也不能破例,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别人不知”“小节无碍”“下不为例”,这些看似平常的借口,实则都是思想防线的松动。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政治定力,才能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富宁县纪委监委: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