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穗玉临乡,青耘华章”实践小队
发布时间:2025-08-27 12:27: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原标题:临邑沃土践初心,青春穗玉写华章——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穗玉临乡,青耘华章”实践小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夏天,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穗玉临乡,青耘华章”实践小队怀揣对“三农”事业的赤诚,走进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的田间地头、工坊院落与生态湿地。我们以脚步丈量乡土,以实践探寻振兴密码,在科技兴农的浪潮中汲取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悟担当,让青春在临邑的沃土上写下生动注脚。
一、科技铸魂田畴沃,新农故事励青春
2025年8月4日,实践小队首站便来到了山东临邑玉米科技小院与富民家庭农场,在这里“藏粮于技”的实践图景徐徐展开。全国劳动模范、农场创始人魏德东的成长轨迹令人肃然起敬——从面朝黄土的普通农民到带领团队攻克种植难题的“田秀才”,他用数十年扎根田野的坚守,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意。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农场与高校专家教授深度联动,通过共建实验田开展玉米品种改良、节水种植技术优化等研究,让科技成为增产增收的“金钥匙”。
更让我们触动的是农场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每年接待周边中小学研学团队超 2000人次,通过“田间识作物、实验室做观察、农事体验学技能”的沉浸式模式,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农业的科学魅力。我们协助拍摄“为什么学农学专业”宣传视频时,镜头里实验田的玉米挺拔如剑,研学课堂的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那句“选择了农学就选对了方向,方向对了不怕路远,干就完了”的口号,成为农科学子与新农人共同的信念回响。
二、匠心守艺传薪火,文农相融赋新能
从石磨转动的古韵到博物馆的文化沉淀,临邑的传统产业正焕发新生。在草寺子村的金英石磨面粉厂,温润的石磨盘在电机带动下缓缓转动,“古法研磨 +现代标准”的生产模式让小麦原香得以保留。负责人告诉我们,工厂坚守“零添加、保营养”理念,年产石磨面粉超 500吨,产品不仅覆盖本地商超,更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全国千家万户。我们观摩从小麦筛选、石磨研磨到无菌封装的全流程,触摸着磨盘上深浅不一的纹路,读懂了“慢工出细活”背后传统技艺对接市场的创新智慧。
临南镇番茄文化博物馆与开元新村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则演绎着“农业+文化”的奇妙融合。番茄博物馆内,从远古野生品种到现代改良品种的展品串联起千年种植史,互动展区的“番茄成长日记”让游客直观了解作物生长规律;葫芦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用烙画、雕刻技艺让普通葫芦变身艺术品,从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到文旅发展的全产业链还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葫芦40余亩,葫芦产业每年为开元新村增收近10万元。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葫芦烙画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还协助博物馆策划线上宣传活动,助力番茄文化和葫芦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文化为农业注入灵魂,农业为文化提供载体,这样的“双向奔赴”让乡村产业更有温度。
三、碧水青村绘画卷,生态宜居润民生
临邑的生态答卷,写在波光与绿意之中。凤鸣湖湿地公园里,木栈道蜿蜒穿过芦苇荡,白鹭时而掠过水面,岸边的乡土树种与水生植物相映成趣。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退耕还湿、水质净化”工程,这里的水域生态持续改善,不仅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天然氧吧”,更成了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前杨村的走访让我们看到乡村生态振兴的微观样本:村里通过“厕所改造全覆盖、垃圾分类常态化、污水治理建管网”的组合措施,昔日的“臭水沟”变成景观渠,闲置荒地改造成村民小广场,家家户户门前花草点缀。“现在蚊子少了,空气清新了,住着比城里还舒坦!”村民的朴实评价,道出了生态改善带来的幸福感。临邑县第二水库则以“蓄水保供、生态调蓄”的功能,为周边农业灌溉与居民生活提供坚实保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四、温情护老传暖意,青春担当践使命
在和慈养老服务中心,我们读懂了“民生无小事”的分量。队员们分成小组跟随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从学习测量血压、整理药箱等基础护理流程,到帮老人擦拭门窗、清扫院落,再到耐心倾听老人的家常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藏着用心。服务结束后,我们协助回收了 15份《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达 100%。
“孩子们来了,家里亮堂了,心里也暖乎了。”一位独居老人握着队员的手反复念叨。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们明白,养老服务不仅是流程化的照料,更是用青春陪伴传递温暖的过程。这次实践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农科学子的担当不止于田间地头,更在于对乡村民生的深切关怀。
五、青春悟语:在乡土课堂中厚植兴农情怀
十天的临邑之行,是课堂更是成长。在玉米科技小院,我们看到科技如何让“土坷垃”变“金疙瘩”,懂得了农学专业的价值不仅在实验室,更在广袤田野;在石磨面粉厂,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需要“守正”更需“出新”;在湿地公园与村庄,生态改善的成果让我们坚信,绿色发展是乡村最美的底色;在养老服务中心,老人的笑容让我们知晓,青春担当要接“地气”更要暖“人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临邑的沃土教会我们,农业是有温度的事业,乡村是有活力的课堂。作为新时代农科学子,我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继续深耕专业、扎根乡土,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用脚步续写“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青春华章!
(姚晴、曹琪、刘城麟、刘明婕、王烨培、谷雨晗、曹元、徐长乐、杜鹏远、张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