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探索城乡治理新路径——河山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29 14:14: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垃圾分类看似是城乡治理中的“关键小事”,实则是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河山镇紧紧围绕生活垃圾精准分类目标,坚持系统谋划、多措并举,通过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强化赋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治理新经验,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坚持高标准引领,构建闭环管理体系
河山镇以“金标准”为指引,将易腐垃圾处置作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夯实垃圾分类实效根基。针对晶通、科隆五金等4家重点企业,镇政府改造升级分类设施集置点,建立“企业环保专员+环卫指导员”双员共管机制,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4次专项培训,切实提升企业垃圾分类管理能力。同时,联合行政执法中队对辖区内48家企业开展常态化专项检查,推动企业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转变,有效促进了源头减量和分类质量“双提升”。
二、聚焦乡村实际,创新特色分类模式
在总结企业垃圾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河山镇将治理重心进一步向乡村延伸,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分类新模式。其中,堰头村推行的“面券经济”成为一大亮点。该村创新“三治融合+积分管理”机制,将垃圾分类成效纳入村民道德评议和信用积分体系,实施“一户一档案、一日一巡查、一周一反馈、一月一赋分、一季一排名、一年一评比”的“六个一”工作法,累计发放奖励面券2万余张,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
此外,河山镇还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垃圾分类特色矩阵:王家弄村开展“三好学生”评选,将垃圾分类与家风教育相结合;八泉村推行“四个一”模式,即一个网格、一名专员、一套标准、一项考评;河山村实施“七七工作法”,通过七类宣传、七步操作实现分类全覆盖。这些各具特色的模式让垃圾分类在乡村焕发出蓬勃生机,形成了以点带面、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数据赋能,推动智慧治理升级
河山镇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治理升级,推动垃圾分类从“人工管理”向“智能治理”跨越。镇分类办依托智慧收运体系,建立数据驱动决策机制,通过中转站实时采集易腐垃圾数据,并结合其他垃圾收运车辆的称重系统,精准测算各类垃圾的产生量、分类占比和收运效率。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镇里对分类效果滞后的村加强督导力度,对收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区域及时优化调整频次和路线,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大幅提升了分类工作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河山镇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聚焦城乡差异、设施短板、群众习惯等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推动分类模式更加接地气、治理效能持续提升。镇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分类收运网络和终端处理设施,加强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城乡居民的行动自觉和生活习惯,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河山镇的实践表明,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治理工程、民心工程。只有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创新驱动、全民参与,才能有效破解垃圾分类难题,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城乡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