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育金果 青春赋能产业兴:聊城大学学子深耕东阿梨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1 14:41: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暑期,一支身着蓝色实践服的青年团队穿行在山东东阿县北崔村的千亩梨园间。在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管玉静老师的带领下,“梨”想之光·科技兴农实践团的13名学子,依托国家级项目“山东东阿黄金梨科技小院”,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深度社会实践。这场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为核心的青春行动,不仅精准把脉了黄金梨产业发展的瓶颈,更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新路径。

一、深扎产业一线,把脉发展症结

7月15日清晨,实践团首站抵达黄金梨科技小院。在会议室里,团队成员与驻院专家展开了三小时深度研讨。樊颖伦副教授坦言,科技小院成立之初便锚定“破解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目标,通过“入驻教师+乡土专家+研究生”模式,建立并推广黄金梨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我们通过滴灌技术,将裂果率降低80%以上,用两年时间让老农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专家的介绍让队员们触摸到了科技兴农的强劲脉搏。

当日下午,团队走进北崔村党支部书记办公室,村支书曹兴民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感慨:“2002年我们顶着压力试种300亩梨树,如今规模已扩大到2000余亩,带动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泛黄的账本、斑驳的农具,无声诉说着二十多年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在百源黄金梨合作社,理事长张军峰向团队展示标准化管理体系,会计张东华补充的账目管理细节,被队员们认真记录进调研手册。

真正的考验来自7月16日的田间诊断。团队分成四组深入梨园,发放500余份调查问卷,覆盖78%种植户。通过15项指标系统采集数据,深度挖掘技术痛点,同步评估农户对科技小院服务的认知程度,调研数据经系统梳理后呈现出鲜明的“供需画像”,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扎实依据。

二、四维精准攻坚,破解产业瓶颈

7月17日的攻坚行动在晨雾中展开。经过了几日的调研与数据梳理,队员们通过对比发现:黄金梨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合理施肥的梨树生长态势更好,果实品质更佳……带着这些发现,团队为北崔村量身定制《标准化种植技术手册》,将技术语言转化为“配比精确、通俗易懂”的农民操作指南,并围绕“认知率低”问题,设计“田间实操+短视频教学”的双线推广方案。

与此同时,无人机小组正在梨园上空作业。随着遥感测绘仪嗡嗡作响,高清三维地图在控制屏上逐渐成型。“我们重点采集了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用于地块边界确认和面积统计。”队长王君泽指着屏幕分析。这些数据将用于生成归一化植被指数图,直观反映梨园整体及局部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与生长活力,辅助识别潜在病虫害或营养胁迫区域。精准测绘数据将提供给合作社和科技小院,为梨园扩建、基础设施布局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品牌建设组则挖掘出打动人心的乡土故事。在合作社办公室的文化墙上,团队找到了2012年合作社首批梨树种植户的合影;在合作社旧址的小院中,队员们记录下张军峰等带领全村人在冰雹下抢收梨子的工作日志……团队深入梨园、走近群众,于乡野间采撷温情。“我们要让消费者尝到的不仅是甘甜,更是三十年坚守的匠心。”品牌设计师唐子怡在创作手记中写道。团队据此设计的“东阿黄金梨”文化标识,将梨园故事融入现代视觉符号。

7月18日的直播测试将行动推向高潮。队员李浩然手持设备穿行梨园:“大家看这饱满的青果,再过两个月就会变成金灿灿的‘致富果’!”队员穆惠晨、董欣洋、平芯源则手拿梨膏、梨汁等梨副产品,面带微笑,用标准的普通话为直播间观众介绍黄金梨的独特魅力与产业价值。从鲜果采摘,到深加工制作梨膏、梨干、梨汁,再到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各地,团队真正构建了“一颗梨的全身都是宝”的完整产业链,让村民们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让科技赋能的故事转化为市场溢价。

三、凝练青春答卷,续写振兴篇章

离村前的总结会上,团队围绕科技支撑成效、产业瓶颈问题、梨农迫切需求、市场拓展机遇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并系统提出四大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加强技术推广普及、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品牌打造与营销升级,为地方黄金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当我把土壤样本放进检测仪时,突然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研究生赵新燕在实践日记中的感悟,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7月20日清晨,13名队员在挂满试验标签的梨树下眺望。阳光穿过枝叶洒在青春的脸庞上,枝头青果已初现金黄。“从300亩试种田到2000亩产业带,老一代人用了三十年。”队长王君泽握紧拳头望向梨园,“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要用科技的力量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这支团队的实践轨迹,映射着中国新农科教育的深刻变革。随着更多学子奔赴科技小院,这场始于梨园的青春接力,正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王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