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丈量古村新篇: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1 14:41: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聊城大学“智绘古村”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要求,2025年暑期,聊城大学“智绘古村”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深入鲁西-鲁西南地区十余个传统村落,开展了为期2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风景园林学、智慧农业等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组成,通过座谈交流、深度调研、文化挖掘和科技赋能,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

笃行传承红色精神,匠心守护建筑瑰宝

志愿服务队首站抵达菏泽市巨野县前王庄村与付庙村,团队全体成员分别与村落党支部书记举行座谈。队员们了解到,前王庄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保存有部分明清建筑,曾作为鲁西南战役前线指挥部和后方医院,现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谈会后,团队分组展开实地调研。第一组走访革命旧址,追寻红色记忆;第二组考察古建筑修复状况,关注村落保护;第三组参观文创展览馆,深入体会鲁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承。

据付庙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村现保存有明朝首辅张居正的故居建筑群。建筑群布局严谨,部分院落仍保留明清时期的木雕与砖雕,历史底蕴深厚。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与村民深入交流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并重点考察了四合院主建筑——采用单檐起脊硬山式屋顶、融合二层楼式结构的独特风格。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切身感受了厚重的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

文化保育留驻乡愁,科技兴农提质增效

团队赴聊城市苫山村、七级村和李圈村调研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实践。苫山村依托“一门三进士”历史底蕴,融合科举文化与乡村旅游;七级村以“七级台阶”古码头遗址为核心,整合运河商贸遗存,开发集漕运文化体验、水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廊道;李圈村以李恩荣烈士事迹陈列馆为核心,整合革命遗存,开发集红色教育、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路径。村落均体现“深挖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的振兴智慧。团队建议开发沉浸式研学项目,通过场景还原与互动体验增强文化感知,延伸产业链,塑造“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高质量文旅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在泰安市的调研实践中,团队深入五埠村与岈山村开展实地考察,系统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发展路径。五埠村以鲁西民居“伙大门”为重点,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改造特色民宿,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设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有效留住乡愁并促进村民增收。在岈山村,队员们发挥农学专长,深入小米种植田进行取样分析,明确其优良品质源于独特土壤和传统耕作,并提出增施有机肥、科学密植等技术建议,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支撑。两村分别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维度,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振兴实践。

数字赋能民居保护,青春助力古村振兴

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在菏泽市前王庄村、付庙村、泰安市五埠村、岈山村以及聊城市苫山村等地,队员们对代表性石头民居开展系统性信息采集。无人机航拍精准记录建筑整体风貌与周边环境;测绘小组细致测量房屋开间、进深及门窗雕花等细部尺寸。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团队构建了融合几何与纹理信息的数字化模型,永久保存民居空间结构与文化特征,实现了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数据留存历史记忆的初衷。

截至目前,团队已与多个村落建立长期联系,将持续跟踪其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团队完成了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并从乡村发展模式、传统与科技融合、合作创新等角度总结了宝贵经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队长唐依琳在总结会上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平衡的复杂。作为农学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深耕专业,成为古村活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更要躬身实践,做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为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从文化根脉的挖掘到发展蓝图的谋划,从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到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聊城大学青年学子以热忱和智慧,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真切展现了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伟业中的基石作用。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笃行“小我融入大我”的信念,将个人理想汇入时代洪流,以祖国需要为奋斗方向,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广袤乡土,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献给祖国”的壮丽诗篇。(赵新燕、徐圣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