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修复青年团队用科技书写治土兴粮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01 14:47: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夏,在“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号召下,聊城大学“盐碱地微生态修复先锋队”扎根盐碱地治理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实践力量,用微生物技术破解“不毛之地”的治理难题,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阔,制约着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而传统改良技术存在生态副作用等局限。团队聚焦这一国家战略需求,选择“盐碱地小麦根际微生态及微生物修复剂研制”作为攻关方向,将科研报国之志融入守护粮食安全的时代使命,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提供青年方案,用实际行动回答“端牢中国饭碗”这一重大命题。

团队由智慧农业、作物学等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成员专业背景覆盖盐碱地成因机理、根际微生态调控、功能微生物筛选等核心研究领域。在导师团队指导下,系统掌握了专业理论体系,并完成严格的实验技能培训。基于黄河三角洲等典型区域的系统调研,团队已成功筛选出5株高效耐盐碱功能菌株,建立了完整的根际土壤采样、微生物分离鉴定等技术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团队成员集体实验技能培训

7月20—30日,团队在山东东营等典型盐碱区开展核心试验。采用梯度对比实验设计,将试验田划分为5个处理区。团队成员每日携带便携式土壤盐分速测仪、根际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系统监测,严格遵循“三点取样法”采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本。通过室内电导率测定、pH值检测等标准化操作,累计获取基础数据1200余组。

指导老师指导土壤取样

在实验室的无菌操作台上,成员们通过NaCl浓度0.5%~2%的耐盐试验、培养液pH值动态监测的产酸试验,精准锁定高效功能菌株;随后进行菌株复配试验,将产酸菌与解磷菌科学组合,优化发酵温度、转速等参数,用蛭石与海藻糖作为载体和保护剂,小批量制备出含菌量≥10⁸CFU/g的修复剂。

团队成员处理培养基

田间验证试验中,团队设置空白、单菌剂、复合菌剂、化学改良剂4组处理,每组3次重复。从苗期到灌浆期,成员们详细记录着土壤盐分变化,测量小麦株高、分蘖数,并用SPAD-502仪器检测叶绿素含量。目前已观测到复合菌剂组小麦株高较空白组平均增加12cm,土壤电导率显著下降。同时,成员们也在持续监测麦田周边微生物多样性,评估修复剂的环境安全性。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盐碱地微生态修复先锋队”以青春之名践行使命。他们用严谨的数据回应时代期待,用技术实践诠释青年担当,让“小我”的专业价值在服务“大我”的征程中充分彰显,这便是新时代青年“青春献给祖国”的生动写照。(谭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