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开展急救科普技术培训
发布时间:2025-09-02 14:13: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救在分秒,与爱同行4.0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纪实
为落实关于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要求,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2025年7月至8月,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组织107名志愿者,分别前往淮安、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徐州、无锡、宿迁、泰州11个城市,开展了为期51天的“救在分秒,与爱同行4.0”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触达群众近万人,志愿服务时长超1070小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项目在实施前开展“认知筛查+情景分析”调研,确定不同群体的薄弱环节。通过“造星—置点—再造星”,先在校内锻造明星志愿者,再走进社区和街道,逐层扩展形成急救同心圆。教学遵循“KSA模式”,围绕“知识普及—技能培训—氛围营造”设计课程,并依托“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4n-1培训网,确保急救教育覆盖全龄群体。
01 知识普及——普及急救知识,守护万家安康
为提升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与安全素养,志愿服务团队在社区、商场和企业单位开展系统化的知识普及活动。活动围绕防溺水、防中暑、防跌倒等高发安全主题,采用展板宣传、现场讲解、问卷调研与趣味问答等多元化方式,使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群体均能接收适配性强的科普信息。
在苏州昆山万象汇与无锡梓素阁商贸有限公司,志愿者根据单位人员构成与作业环境事先制定教学方案,针对清洁人员、外卖配送员等职业群体重点讲解高温天气的自我防护要点、突发中暑的识别与紧急处理、简易包扎与急救呼救流程,力求做到“贴近工作场景、便于现场操作”。通过发放急救手册与制作便携式急救卡片,保证知识能够在活动后被反复查看与传播。
志愿者为保洁讲解包扎技巧
02 技能培训——强化救护技能,点亮生命之光
为将“懂知识”转化为“会操作”,项目组织了近20场技能培训课程,涵盖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AED使用及中暑与溺水应急处置等关键技能。培训坚持“知能并重、操作先行”,在理论讲解后立刻安排学员分组演练与情景模拟,由持证志愿者逐一指导、纠正动作要领,确保培训真正从“会说”走向“能做”。
在苏州吴新社区,针对小学生群体,培训采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与情景演示,并配合互动问答,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初步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在宿迁、徐州等街道、商场面向成年市民与商场工作人员时,则侧重于协同救援流程与器材使用规范,帮助其在紧急情况下具备实战能力。
志愿者演示心肺复苏
志愿者指导海姆立克急救法
03 氛围营造——厚植志愿情怀,汇聚博爱力量
为让急救知识“走得进、留得下、用得上”,项目特别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志愿团队设计了趣味性强的体验活动,如急救知识闯关、情景角色扮演,并通过线上推送与短视频传播,扩大宣传覆盖面,使急救教育深入日常生活。
8月2日,志愿团队走进淮安华信mall商场,利用电子大屏与流动展板营造浓厚氛围,同时设置互动体验区,邀请红十字会专业教师现场指导。市民在购物休闲过程中即可参与模拟操作、体验AED演练与知识问答,既降低了学习门槛,也极大提升了群众参与热情与学习成效。
专业讲师讲解心肺复苏与AED重点
志愿者与小朋友一起跳急救手势舞
“救在分秒,与爱同行4.0”项目的开展不仅是一场知识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公共意识的培育与社会习惯的养成。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我懂救”走向“我愿救”,从“个人学习”走向“共同守护”,生命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地,公众急救体系的屏障也才能逐步突破。未来,项目将继续完善培训评估机制,探索常态化合作,推动急救教育制度化、社会化和长效化,为构建“人人学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淮安校区、供稿:言梓萱、供图:陈芊如、吉涵宇、骆珺、王诗惠)